第385集:瓷枕的凉意(第2页)

 

 “您说,古人用这个睡觉,会不会觉得硬?”小吴摸着自己的后颈,那里因为常年睡软枕头,已经习惯了塌陷的弧度。
 

 “刚开始肯定不习惯,”老人笑了,“

但瓷枕凉快啊,夏天枕着不容易出汗。而且古人讲究‘高枕无忧’,其实是说枕头高点,不容易落枕。你看这枕面,中间是凹下去的,刚好托着头颈,比现在的记忆棉枕头讲究多了。”
 

 小吴凑近玻璃,果然看到枕面中间有个浅浅的弧度,像被无数个头颅磨出来的。,8!6′k?a·n^s?h?u·.¨n-e*t+他忽然想起自己的枕头,软得像团棉花,却总让他在夜里翻来覆去,仿佛陷在泥沼里。
 

 那天离开博物馆时,小吴在纪念品商店买了个瓷枕仿制品。巴掌大的小玩意,冰裂纹是机器印上去的,釉面亮得刺眼,可贴在脸上时,依然能感觉到那股熟悉的凉意。
 

 三、月光病
 

 失眠像藤蔓一样缠上小吴,是从半年前开始的。
 

 那时他刚换了工作,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项目赶工的时候,他连续三天没合眼,咖啡灌得胃里泛酸,最后趴在键盘上睡了两个小时,梦里全是客户修改意见的声音。从那以后,他就成了黑夜的囚徒——明明身体累得像灌了铅,可脑袋却清醒得像刚洗过冷水澡,天花板上的纹路能数出二十三种形状,窗外的车流声能分辨出卡车和轿车的不同。
 

 医生说他是神经衰弱,开了些助眠的药。药片吞下时,舌尖会泛起苦味,可效果却像隔靴搔痒,最多让他昏沉地睡上两三个小时,醒来后头痛得像要炸开。
 

 他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在网上学冥想,听白噪音,甚至跟着视频做睡前瑜伽,可那些弯曲的姿势只让他更清醒。直到遇见那个瓷枕,他才第一次在白天感受到片刻的安宁。
 

 现在小吴每天下班后,都会绕路去博物馆。展厅里的人渐渐多起来,有背着画板的学生,有推着婴儿车的夫妻,还有像他一样对着文物发呆的人。他不再趴着玻璃,只是找个角落的长椅坐下,看着那个青灰色的瓷枕,看阳光在它身上移动,看冰裂纹里的光斑从明亮到黯淡。
 

 有天他正坐着,旁边来了个老太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拄着拐杖,拐杖头是只铜制的小狮子。老太太盯着瓷枕看了很久,忽然叹了口气:“我年轻的时候,我婆婆就有个这样的枕头。”
 

 小吴的心猛地一跳。
 

 “那时候住平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她就把瓷枕放在窗台上晒,说是能吸月光。”老太太的声音带着点含糊的口音,“每天晚上她枕着它,睡得可香了。我问她硬不硬,她说硬的东西才稳当,软乎乎的枕头,梦都留不住。”
 

 “梦都留不住……”小吴重复着这句话,忽然想起自己那些破碎的梦,像被揉皱的纸,醒来后什么都记不清。
 

 “后来呢?”他追问。
 

 “后来搬家弄丢了,”老太太的手在玻璃上轻轻敲了敲,像在抚摸什么,“她难过了好几天,说那枕头上有她大半辈子的月光。”
 

 大半辈子的月光。小吴望着瓷枕,忽然觉得那些冰裂纹不是静止的,它们在缓慢地流动,像月光在枕面上淌了千年,把时光都冻成了透明的冰。
 

 那天晚上,小吴没有吃药。他把那个仿制品瓷枕放在床头,关掉了所有的灯。窗外的月亮很亮,透过窗帘的缝隙照在枕面上,冰裂纹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张网。他慢慢躺下,后脑勺贴上瓷枕的瞬间,凉意顺着脊椎爬上来,像有股清泉从头顶浇下。
 

 他没有立刻闭上眼睛,而是看着天花板上的月光。那些月光在瓷枕的映衬下,仿佛有了形状,像极了展厅里那个瓷枕的轮廓。他想起老太太的话,想起那个可能枕过它的书生,想起千年前某个同样有月亮的夜晚,有人和他一样,头枕着冰凉的青釉,听着窗外的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