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集:石磬的余音(第2页)
李守义的手顿了一下,收音机里的评书还在响,他却像是没听见,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低声说:“不知道。”
“我知道您可能有顾虑,”陈砚秋把包着石磬的手帕打开,放在柜台上,“您看这半块石磬,断口处还有些磨损,要是您祖父的那一块,说不定另一半还在村里某个地方。石磬是文物,对研究咱村的历史很有帮助,要是能找到完整的,说不定能进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石湾的故事。”
李守义的目光落在石磬上,眼神复杂,像是在看什么熟悉又遥远的东西。他伸出手,指尖刚碰到石磬,又缩了回去,喉结动了动:“我爷的石磬,早就丢了。”
“什么时候丢的?”陈砚秋追问。
“一九六六年,”李守义的声音低了下去,“那时候闹文革,红卫兵来村里破四旧,我爷把石磬藏在床底下,还是被搜出来了。他们说那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要砸了,我爷拦着不让,被推在地上,石磬也被敲成了两半,扔到了河里。我爷后来就病了,没半年就走了。”
陈砚秋心里一沉。她没想到这半块石磬背后还有这么段故事,难怪李守义不愿意提。
“那您知道另一半石磬扔在哪儿了吗?”
李守义摇了摇头:“那时候我才十岁,吓得躲在柜子里,只听见外面吵,后来我爷告诉我,石磬被扔到了村东的河湾里,就是你捡着这半块的地方。这些年,我也去河边找过,可一直没找着另一半。”
陈砚秋看着手里的半块石磬,忽然觉得它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块文物,更是李墨安先生的念想,是石湾村的一段记忆。她决定,一定要找到另一半石磬。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秋每天都去村东的河湾边。她带着铲子和筛子,一点点地挖河底的泥沙,村民们见了,也有不少人来帮忙。老张还找来了村里的老船工,撑着小船,在河湾里来回划,帮着观察水下的情况。
可找了快一个星期,还是没见着另一半石磬的影子。陈砚秋有些泄气,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手里摩挲着那半块石磬,石磬发出的“咚”声,像是在安慰她。
“陈老师,别着急,”李守义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水壶,递给她,“我爷以前说过,石磬是有灵性的,该出现的时候,自然会出现。”
陈砚秋接过水壶,喝了一口:“谢谢你,李大哥。其实我也不是非要找到不可,只是觉得,这石磬断了这么多年,要是能拼起来,也算是了了您祖父的一个心愿。”
李守义笑了笑,这是陈砚秋第一次见他笑:“我爷要是知道有人这么惦记他的石磬,肯定高兴。对了,我想起个事,我爷以前在祠堂里教过书,他说过,石磬是他年轻时去江南游学,从一个老匠人手里买的,那老匠人说,这石磬是用灵璧石做的,声音特别好听,还能安神。”
灵璧石?陈砚秋心里一动。灵璧石产自安徽灵璧县,是中国四大观赏石之一,质地细腻,声音清越,确实是做石磬的好材料。她之前只看石磬的刻痕,没注意材质,现在仔细一看,石面上果然有细微的纹理,像是灵璧石特有的“核桃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