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集:石磬的余音(第3页)

 “李大哥,您祖父在祠堂教书的时候,有没有把石磬放在祠堂里过?”陈砚秋忽然想到一个可能性。

 李守义想了想:“好像放过。我爷说,他有时候教学生读诗,会敲敲石磬,让学生们静下心来。后来文革开始,他才把石磬拿回了家。”

 陈砚秋立刻站起来:“走,去祠堂看看!”

 两人快步走到祠堂,祠堂的正厅里还摆着当年李墨安教书用的桌椅,虽然有些破旧,但收拾得很干净。陈砚秋仔细地打量着祠堂的每一个角落,她注意到,正厅的房梁上,有一个小小的暗格,暗格的门是用木头做的,上面刻着和石磬上相似的云纹。

 “老张!老张!”陈砚秋喊了起来。

 老张很快跑了过来:“陈老师,怎么了?”

 “你能找个梯子来吗?我想看看房梁上的暗格。”

 老张很快找来了梯子,陈砚秋爬上去,小心翼翼地打开暗格的门。暗格里积满了灰尘,她伸手摸了摸,忽然触到了一块冰凉的东西。她心里一紧,慢慢把那东西拿出来,竟是另一半石磬!

 另一半石磬和她手里的半块严丝合缝,断口处的磨损也能对上,上面同样刻着云纹,只是因为常年放在暗格里,颜色比捡来的那半块深一些。

 “找到了!找到了!”陈砚秋激动地喊了起来,从梯子上爬下来,把两块石磬拼在一起。

 李守义看着完整的石磬,眼睛红了:“像,太像了,跟我爷当年拿的那一块一模一样。”他伸出手,轻轻敲了敲石磬,“咚——”的一声,声音比之前更浑厚,更绵长,余音绕着祠堂的房梁转了一圈,才慢慢散去。

 “这石磬,还是放在祠堂里最好,”李守义说,“我爷当年在这儿教书,在这儿敲过它,现在让它回这儿,也算是叶落归根了。”

 陈砚秋点点头:“我会跟博物馆申请,给这石磬做个玻璃罩,放在祠堂的正厅里,再配一块说明牌,把它的来历和您祖父的故事写上去,让来这儿的人都知道,石湾村有这么一块有故事的石磬。”

 后来,博物馆派人来给石磬做了鉴定,确认这是清代中期的灵璧石磬,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他们按照陈砚秋的建议,给石磬做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放在了祠堂的正厅里,旁边的说明牌上,详细地写着石磬的来历和李墨安先生的故事。

 每当有人来祠堂参观,轻轻敲一下石磬,“咚”的声音就会在祠堂里回荡,余音袅袅,像是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往事。李守义也常常来祠堂,坐在石磬旁边,听着那熟悉的声音,仿佛又看到了祖父当年教学生读诗的模样。

 陈砚秋离开石湾村的那天,特意去了祠堂。她敲了敲石磬,看着那绵长的余音消散在空气中,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有些东西,或许会被岁月掩埋,但只要有人记得,只要有故事流传,它们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就像这石磬的余音,一直留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