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集:竹筐的菜叶(第2页)

 

“张家庄的,三十斤红薯,记三个工分。”

 

“李家坳的,二十斤土豆,记两个工分。”

 

声音顺着风传过来,陈春生攥着竹筐的手又紧了紧。他看了看前面人的筐篓,都是满满的粮食或蔬菜,只有自己的筐里,几片青菜叶躺在筐底,像被人丢弃的碎布。

 

轮到老周头时,他把竹篓放到磅秤上,李书记弯腰看了看:“半篓萝卜,差不多十五斤,记一个半工分。”

 

老周头点点头,接过记工单,小心地折好放进兜里,转身对陈春生说:“到你了,别紧张。”

 

陈春生深吸一口气,把竹筐放到磅秤上。筐子太轻,磅秤的指针只晃了晃,连一格都没到。

 

李书记皱了皱眉,弯腰看了看筐里的菜:“春生,就这几片菜?”

 

周围的人都看过来,陈春生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手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李书记,前阵子下雨,菜地里的菜烂得差不多了,就剩下这些,我昨天冒雨扒出来的,晒了晒,还能吃。”

 

李书记没说话,伸手拿起一片菜叶,看了看叶上的虫眼,又放回筐里。旁边的年轻社员小声说:“李书记,这菜也太少了,不够食堂一顿炒的,要不就别收了?”

 

陈春生的心沉了下去,手紧紧攥着筐把手,指节都泛了白。他想起家里的工分账本,想起小秀期待糖吃的眼神,想起秀兰昨晚在灯下补衣服时,叹气说这个月的粮食够不够吃。

 

“收。”李书记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陈春生猛地抬起头,“虽然少,但也是社员的心意,不能让大家寒了心。”

 
 

他转头对年轻社员说:“记半个工分,写上陈春生的名字,红星大队的。”

 

年轻社员愣了愣,还是拿起笔,在账本上记了下来。陈春生接过记工单,手指有些发抖,纸上的字迹模糊了又清晰,“半个工分”几个字像小太阳,暖得他眼眶发热。

 

“谢谢李书记。”他声音有些哑,拎起竹筐,想把菜再装回去。

 

“等等。”李书记叫住他,转身走进食堂,过了一会儿,手里拿着两个白面馒头走出来,递给他,“食堂早上蒸的,你拿着,给孩子垫垫肚子。”

 

陈春生连忙摆手:“李书记,这不行,我不能要。”

 

“拿着吧,”李书记把馒头塞进他手里,馒头还热着,烫得他手心发疼,“你这菜虽然少,但也是从泥里扒出来的,不容易。家里孩子肯定等着呢,别让孩子失望。”

 

陈春生攥着馒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觉得喉咙里堵得慌,只能一个劲地鞠躬:“谢谢李书记,谢谢李书记。”

 

离开公社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陈春生把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衣襟裹好,又把竹筐拎在手里,筐里的菜叶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绿光。

 

走在田埂上,他想起刚才李书记的话,心里像被晒透的棉被,软乎乎的。路过一片菜地时,看见几个社员在锄草,他停下来,看了看人家地里绿油油的青菜,又看了看自己筐里的菜,突然觉得,这几片菜叶也没那么寒酸了。

 

快到村口时,远远看见小秀在老槐树下蹦蹦跳跳,秀兰站在旁边,手里拿着针线,时不时抬头往路上望。

 

“爹!”小秀看见他,像只小鸟似的跑过来,眼睛直盯着他的手,“爹,你带糖回来了吗?”

 

陈春生蹲下身,从怀里掏出馒头,递到女儿面前:“没有糖,但是有馒头,白面的。”

 

小秀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就要接,又想起什么,回头看了看秀兰:“娘,我能吃吗?”

 

秀兰走过来,看见馒头,眼圈红了:“这是哪儿来的?”

 

“公社食堂给的,李书记给的。”陈春生把馒头掰成两半,一半递给小秀,一半递给秀兰,“我交的菜虽然少,李书记还是给记了半个工分,还送了两个馒头。”

 

小秀咬了一大口馒头,嘴角沾着面屑:“真好吃,比玉米糊糊香。”

 

秀兰接过馒头,没吃,先给陈春生擦了擦额头的汗:“你也吃,跑了一路,肯定饿了。”

 

陈春生摇摇头,把自己手里的半块又掰了些给小秀:“我不饿,你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