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集:玉珏的裂痕(第3页)
赵守义接过李书记递来的临时证明,上面写着“赵老根同志为革命烈士”,字迹工整,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口发烫。他转身跑进屋里,把证明和玉珏放在一起,看着那道裂痕,突然笑了——娘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高兴的。
领粮那天,赵守义背着五十斤粮食,走在村里的路上,腰杆挺得笔直。以前总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现在大家都主动跟他打招呼,还有人说:“守义,你爹是英雄,你也是好样的!”
回到家,建军已经把锅刷干净了,等着煮新米。赵守义抓了把大米,放进锅里,看着米粒在水里翻滚,心里的踏实像锅里的热气,一点点往上冒。
晚上,家里破例煮了白米饭,还炒了盘鸡蛋——是邻居王婶送来的,说给英雄的家属补补。赵守义把玉珏放在饭桌上,借着灯光,他又看了看那道裂痕。突然发现,裂痕的两边,玉的颜色好像更温润了,像是把这些年的委屈和期盼,都融进了玉石里。
“爹,以后这玉珏给谁啊?”建军吃着米饭,抬头问。
赵守义摸了摸儿子的头:“等你以后有了孩子,就传给你孩子,跟他说,这玉珏上的裂痕,是太爷爷的勋章,是咱们赵家的根。”
建军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玉珏,动作轻得像怕碰疼它。
过了半个月,烈士证明下来了,红色的封皮,烫金的字,赵守义把它装在一个木盒里,跟玉珏放在一起。村里还特意给赵家挂了块“革命烈士家属”的牌子,挂在大门上,红漆的字在阳光下特别亮。
有天晚上,赵守义做了个梦,梦见了娘和爹。娘笑着把玉珏递给爹,爹手里拿着枪,左手的疤特别明显。爹摸着玉珏,说:“守义是个好小子,把家撑起来了。”赵守义想跟爹说话,可刚开口,梦就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玉珏,还是温的,那道裂痕,像是爹的手,轻轻按在他的心上。
后来,建军去当了兵,临走前,赵守义把玉珏交给儿子:“带着它,就像带着爷爷的精神,在部队好好干,别给爷爷丢脸。”
建军接过玉珏,攥在手里,郑重地点点头:“爹,你放心,我肯定不会给爷爷丢脸,也不会让这玉珏上再添新的裂痕。”
赵守义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心里既舍不得,又骄傲。他知道,这枚有裂痕的玉珏,会带着赵家的故事,一直传下去。
再后来,赵守义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每次说起爹的事,说起玉珏上的裂痕,他的眼睛都会亮起来。村里的孩子都爱听他讲故事,听他说那枚有裂痕的玉珏,说那个叫赵老根的英雄。
有一次,县里的博物馆来人,想征集革命文物,问赵守义愿不愿意把玉珏捐出去。赵守义想了想,摇了摇头:“这玉珏是我爹留下的,有裂痕,可它是我们家的根。我想把它留给建军,留给建军的孩子,让他们都记得,自己是英雄的后代。”
博物馆的人没再劝,只是给玉珏拍了照,说要放在博物馆的“烈士遗物”展区里,让更多人知道赵老根的故事,知道这枚有裂痕的玉珏背后的故事。
那天晚上,赵守义又把玉珏拿出来,放在灯下看。这么多年过去了,玉珏的裂痕还是那样,没宽也没窄,可在他眼里,这道裂痕越来越珍贵——它见证了赵家的苦难,也见证了赵家的荣光;它提醒着后代,不能忘了过去,也不能丢了骨气。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玉珏上,裂痕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像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线。赵守义轻轻摸着玉珏,嘴角露出笑容——他知道,这枚有裂痕的玉珏,会带着赵家的希望,一直走下去,走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