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集:陶灶的火苗(第2页)
“爹,你看!”小军指着火苗,声音里带着点激动。齐建国没说话,只是慢慢往灶膛里又添了一小块柴。这次火苗更明显了,灶膛左侧的火苗比右侧高了半寸,而且总往灶口的方向飘。
“原来不是火候的问题,是灶膛的弧度歪了。”齐建国猛地一拍大腿,声音里终于有了点劲儿。他之前总以为是泥坯没干透,或是窑里的温度不均,却没注意到灶膛塑形时,左侧比右侧高了一点点。就这一点点的偏差,让火苗没法聚在中央,自然就不聚热,还容易把灶膛烧裂。
想通了症结,齐建国顾不上吃饭,拉着小军就往泥坯房走。帆布棚外的雪还在下,地上已经积了薄薄一层,踩上去“咯吱”响。泥坯房里堆着刚和好的红胶泥,散发着潮湿的土腥味。齐建国挽起袖子,抓起一把泥,在木板上揉了起来。
“爹,现在重新做,五天能赶出来吗?”小军看着爹手上翻飞的泥,有点担心。齐建国手上没停,声音却很笃定:“能。咱们今晚不睡,先把灶膛的模子改好,明天一早就进窑,烧两天两夜,后天就能出窑,大后天就能给供销社送过去。”
揉好的泥在齐建国手里渐渐有了形状。他特意找了根细绳子,每隔一寸就量一下灶膛的弧度,确保左右两侧完全对称。小军在旁边帮忙递工具,看着爹专注的样子,忽然想起小时候,自己总在砖窑厂的院子里玩,看着爹把一块块泥土变成花盆、陶罐,觉得爹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夜深了,雪还没停,帆布棚里的灯却一直亮着。齐建国和小军轮流揉泥、塑形,灶膛的模子改了又改,直到天快亮时,第一个符合要求的陶灶泥坯才终于做好,立在泥坯房的角落里,像个敦实的小堡垒。
“歇会儿吧,爹,你都熬了一晚上了。”小军看着爹眼角的血丝,心疼地说。齐建国摆摆手,走到泥坯前,用手轻轻摸了摸灶膛的内壁:“等进了窑再说。这泥坯得晾两个时辰,等表面干了才能入窑。”
说话间,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是齐建国的媳妇王秀兰。她手里提着个布包,进门就把包打开,里面是几个刚蒸好的白面馒头和一碟炒鸡蛋:“我听小军说你们一夜没睡,赶紧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齐建国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还是你做的馒头香。”王秀兰笑着拍了拍他的后背:“别光顾着吃,也看看你那手,都裂了多少口子了。”说着,从布包里拿出一小罐凡士林,递到齐建国手里。
吃过饭,天已经大亮,雪也停了,太阳透过帆布棚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点。齐建国和小军把晾好的泥坯小心翼翼地抬进窑里,然后封上窑门,点起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