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集:陶灶的火苗(第3页)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齐建国几乎没离开过窑边。他每隔一个时辰就去查看一次火候,根据窑里的温度调整柴的用量。小军和王秀兰轮流给他送水送饭,看着他眼里的红血丝越来越重,却谁也劝不动他——他们都知道,这陶灶不仅关系到齐家砖窑厂的生意,更关系到山里人家的暖冬。

出窑的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齐建国打开窑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带着陶土特有的清香。第一批陶灶整齐地摆放在窑里,通体呈暗红色,表面光滑,没有一丝裂纹。

“成了!”小军兴奋地叫了起来,伸手就要去搬。齐建国拦住他,自己先拿起一个陶灶,仔细检查了一遍灶膛,然后放在地上,往灶膛里添了点柴,点了火。

火苗“呼”地一下窜起来,这次的火苗不再飘向灶口,而是稳稳地聚在灶膛中央,橘红色的火舌均匀地舔着灶膛壁,把整个灶台都烤得暖暖的。齐建国把之前凉了的搪瓷缸放在灶台上,没一会儿,缸里的水就冒起了热气。

“热得快,还省柴!”齐建国咧开嘴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王秀兰站在旁边,看着丈夫和儿子忙碌的身影,也忍不住笑了——这几天的担心,终于都落了地。

当天下午,齐建国和小军赶着驴车,把二十个陶灶送到了县供销社。李主任看着崭新的陶灶,当场就试烧了一个,满意得直点头:“老齐,你这陶灶真是好东西!山里的老乡们要是用上这个,今年冬天就能好好做饭了。”

从供销社出来,天已经黑了,街上挂起了红灯笼,年味越来越浓。小军赶着驴车,齐建国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李主任给的货款,心里暖暖的。

“爹,咱们明年再多做几种陶具吧,比如陶锅、陶碗,说不定供销社还会要。”小军兴奋地说。齐建国点点头,看着路边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想起了窑里那跳动的火苗——那火苗不仅烧出了合格的陶灶,也烧旺了齐家的日子,更照亮了山里人家的暖冬。

回到砖窑厂,帆布棚里的灯还亮着。齐建国走进泥坯房,看着角落里剩下的红胶泥,心里已经开始琢磨明年的新方子了。他知道,只要手里有泥,灶里有火,心里有劲儿,日子就一定会像这陶灶里的火苗一样,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