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集:粥暖情长

 暖冬余韵

 陈远收拾完碗筷,刚把瓷碗放进橱柜,就听见屋里传来细微的响动。他快步走进去,见柳如氏正撑着身子想坐起来,赶紧上前扶住她:“怎么不多睡会儿?身子还虚着呢。”

 柳如氏靠在床头,声音轻缓:“睡久了反倒头晕,想靠着歇会儿。对了,阿福送来的苹果,你拿去洗两个,也尝尝。”

 陈远应了声,转身去厨房。灶台上还留着早上熬粥的余温,他拧开陶制水壶,往铜盆里倒了些温水,把苹果放在水里仔细搓洗——阿福家的苹果树长在山脚下,果子总带着点泥土气,得多搓几遍才干净。洗好后他又用粗布擦干水珠,怕凉着柳如氏,还揣在怀里捂了会儿,才拿两个进屋。他坐在床边,把苹果递到柳如氏手里一个:“刚洗过,不凉,你慢些吃。”

 柳如氏接过苹果,指尖触到光滑的果皮,轻轻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她看着陈远也咬了口苹果,忽然想起什么:“前几日你说要给我做新衣裳,其实不用破费,我那件青布衣裳补补还能穿。”

 陈远放下苹果,握住她的手。她的手总比常人凉些,冬天更是冻得发僵,这会儿被体温焐着,才慢慢有了暖意。“该花的钱得花。你嫁给我后,也没穿过几件新衣裳,这次刚好趁你病好,做件像样的。再说,掌柜的刚给我涨了工钱,咱们日子宽裕些了。”

 柳如氏看着他真诚的眼神,没再推辞,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两人身上,暖得像化不开的糖。她忽然想起刚嫁过来那年,也是这样的冬天,陈远把唯一的棉袄让给她,自己裹着旧单衣去镖局当差,回来时眉毛上都结着霜,却还笑着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

 “对了,”柳如氏忽然开口,“昨天张婶来,说西街的布庄进了新的细棉布,颜色是淡青的,看着就软和。”她声音越说越小,带着点不好意思——以前总想着省钱,连提一句喜欢的布料都不敢,如今听陈远说日子宽裕了,才敢把心里的念想说出来。

 陈远眼睛一亮:“那正好!明日我休班,咱们一起去看看,要是你喜欢,就多扯几尺,除了做件棉袄,再做条夹裤,省得冬天冻着腿。”

 柳如氏笑着点头,又咬了口苹果。阳光落在她的发梢,映得几缕碎发泛着浅金,陈远看着她的笑脸,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他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她过上更好的日子,再也不用为衣食发愁。

 第二天一早,陈远特意起了个大早,把院子扫干净,又去灶房熬了小米粥,还蒸了两个白面馒头——以前白面金贵,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吃,如今工钱涨了,也能时常给柳如氏改善伙食。

 柳如氏起来时,粥刚熬好,冒着热气。她坐在桌边,喝着软糯的小米粥,心里暖暖的。“你也快吃,一会儿该凉了。”她把一个馒头推到陈远面前。

 两人吃完早饭,陈远把门关好,扶着柳如氏往西街走。冬天的太阳升得晚,街上的积雪还没化透,踩在上面咯吱响。陈远怕柳如氏滑倒,特意走在靠雪的一侧,让她走在干净的路面上。

 西街的布庄不算大,却收拾得干净整齐。掌柜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见陈远和柳如氏进来,连忙迎上来:“两位是要扯布?最近刚进了些细棉布,还有几匹绸缎,你们看看。”

 柳如氏的目光一下子就落在了柜台后的淡青色细棉布上,布面细腻,摸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点绒感,一看就暖和。“掌柜的,麻烦把那块淡青色的布拿给我们看看。”陈远指着布料说。

 掌柜的把布卷拿下来,展开给他们看:“这块布是今年的新货,棉花是南边运来的,纺得细,做棉袄最暖和。”

 柳如氏用手摸了摸,眼里满是喜欢。陈远看她的样子,就知道她满意,对掌柜的说:“掌柜的,这块布我们要了,您给扯六尺,够做件棉袄和条夹裤吗?”

 掌柜的量了量:“六尺足够了,要是做得紧凑些,还能剩点边角料,做双布鞋的鞋面。”

 “那再好不过!”陈远笑着说,又看向柳如氏,“你还喜欢别的颜色吗?再扯块深色的,给你做件罩衫,平时穿也耐脏。”

 柳如氏摇摇头:“不用了,这块就很好,省得花钱。”她知道陈远挣钱不容易,不想让他太破费。

 陈远却坚持:“多扯一块也花不了多少钱,你要是不喜欢深色,就看看那块浅蓝的,也好看。”他指着另一块浅蓝色的细棉布。

 柳如氏看着浅蓝的布料,确实也喜欢,只好点头:“那……就扯三尺吧,够做件罩衫就行。”

 掌柜的很快把布扯好,用粗纸包好,递给陈远。陈远付了钱,又想起柳如氏的手冬天总冻裂,特意问掌柜的:“掌柜的,您这儿有卖绒线的吗?想给我媳妇织副手套。”

 “有!”掌柜的从柜台下拿出几团绒线,“这是羊毛线,暖和,织手套正好。”

 陈远挑了团浅灰色的绒线——柳如氏皮肤白,戴浅灰色好看。付了钱,两人提着布和绒线,高高兴兴地往家走。

 路上,柳如氏看着手里的布包,心里满是欢喜:“这下冬天再也不怕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