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写书的原因(第2页)
不错,因为没记住其他几本史书的作者是谁,朱七七打算把今后写出来的所有史书统一都归为太史公记。
各位,太史公是谁?但凡上过学的亲们应该都知道,司马迁自称太史公。
在这里有这么一个冷知识:
各位一定都知道司马迁写了史记。
史记,同其他共计二十四本史书被乾隆老爷子赐予正史的荣誉称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本都是国家授权所写。
正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一是而由国家授权编写,二就是被国家承认其正史身份。
而我们熟悉的二十四史大多都是有国家授权所写,但也有几本是非国家授权,属于私人编写的,而史记正是其中一本。
史记一书,最初的编写初衷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个人愿望和理想。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编写完成。
并且在记录过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个人猜测和看法。
也就是说,不管史记在后来影响多么大多么深远,但它在最初创作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官方授权和承认,其实是不能算作官方正史的,只能算作是司马迁在自己工作之余大量摸鱼得来的成果。
只是历代王朝承认了它,并为其赋予了正史的身份,从此在史书界稳坐第一把交椅。
而它最初的名字就叫太史公记。
赵瑾看了几页,觉得不错,就问:“这太史公是什么人?”
“是……”告诉他是谁了一定又问是哪里人士,她都不知道怎么编。
朱七七犹豫几番,便说,“此人自称司马迁,不知是哪方人士。”
赵瑾点点头,又问:“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乐府,我观之大气磅礴,不知又是何人所作?观文如观人,此人定然是胸有沟壑之人,有机会瑾也想要拜谒请教。”
“是……一个不知名的隐士所做,被我偶然得之。之后再没有见过,英华哥哥想要见他,怕是不能了。”朱七七默默对原作者说了声抱歉。
赵瑾看着两本书上如出一辙的字体,不置可否的微微一笑,顺手拿起一旁桌案上几页一看就是朱七七练字的纸张,一字一字的念:“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念完后品味了几圈,点点头:“此诗对仗断句均与时下不同,倒是新奇,念起来也清新活泼。是何人所作?”
不等朱七七说话,赵瑾又玩味一笑:“想来,也是一位无名隐士所作了。”
朱七七硬着头皮说:“.......此诗....的确是一无名之士所作,我听后觉得新鲜,故而写下。”
不这么说还能咋滴,让她写她也写不出来啊。
摩挲着纸张上漂亮的字体,赵瑾笑的更加耐人寻味了:“天下无名隐士竟如此之多,旁人遇到一个怕是都不能,想来,竟全让七七给遇见了。”
“啊....是啊......”瞧您这话说的,让我咋接?
朱七七尴尬一笑,大哥,我球球宁可别说了,再说我都编不下去了。
看着朱七七有些窘迫的样子,赵瑾噗嗤一笑,却没再逗她。
宝珠自晦,未尝不是一种避免麻烦的手段,这小丫头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心性,着实不凡。
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朱七七在赵瑾心中的评价再次上调了。
他觉得朱七七除了一腔赤子之心外,还文采斐然,又是开国功勋之后,朱家两代皆以忠义仁善之名闻名天下,虽行多商贾之事,却有大义之行,便是那些腐儒也说不出朱家坏话来。
况且朱家巨富,从微末起就与皇家交好,更一直都是皇家的钱袋子,最妙的是,这个钱袋子到现在为止仅此一女,得此女便等于得了整个朱家。
因为这种种原因,赵瑾目光越见温柔。
如此女子,恐怕天下也再难找到第二个了吧?
本来当天要走的赵瑾为了多陪陪朱七七,硬是又留了两天,朱七七风寒好转了才走。
当然也实在是有事在身不得不走了。
这三天赵瑾除了洗澡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都赖在朱七七的小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