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下御上(第2页)
在他朴素的认知里,谁打鬼子最狠,谁最值得敬佩和帮助。
八路军的战绩,他是从各种小道消息和逃难者的口中听来的,真实可信。
“对!我这儿还有点积蓄,也换成药品,得想办法送过去,送到真正打鬼子的人手里!”
另一个工人也下定了决心。
钱放在手里也生不出粮食,换成药送给八路军,说不定就能救回几条好汉的命。·s·a_n,y?e?w~u/.+n¨e~t′
值!
报纸上虽然刊登了官方的澄清和解释,强调这是敌人的离间计,并宣布将加强对日作战。
但这些声音,在许多经历了太多时局变幻的人们听来,似乎有些遥远和空泛。
他们看到了太原战场上八路军和其他抗日部队实实在在的牺牲和战果,也通过各种渠道听到了前线物资匮乏的窘境。
相比于后方复杂的言辞和策略,前线的炮火和牺牲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迫切。
一种无声的失望,如同潮水般在许多民众心中蔓延。
他们没有选择公开指责,或许是出于对大局的顾虑,或许是觉得言语己无力改变什么。
但这种失望,却转化为了一种更为实际的行动。
人们开始自发地行动起来。
不再仅仅是响应官方的号召,而是主动地、默默地寻找能够首接支援山西前线的方式。
他们相信,将有限的资源送到那些真正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将士手中,才是对抗战最有效的支持。
于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支援热潮悄然兴起。
学生们不再仅仅是空谈,他们奔走在街头巷尾,不是为了请愿,而是为了募捐。
一个简陋的募捐箱上写着:“支援前线浴血将士”。有人低声问:
“这钱……能送到八路军手里吗?”
组织的学生用力点头:“我们找了可靠的渠道,一定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商铺里,老板们盘算着:
“老王,这批布匹,与其等上面的调令,不如咱们凑一凑,想办法首接送山西去。”
一位老板摸着厚实的棉布,心里盘算着风险,但一想到那些在寒风中穿着单衣作战的士兵,恻隐之心和爱国之情压倒了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