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下御上(第3页)

 “我也是这么想的。存在仓库里发霉,不如给前线的战士做身军装。特别是八路军那边,听说冬天了还穿着单衣呢!” 

 另一位老板点头附和。 

 他想着,生意固然重要,但国都没了,生意还怎么做? 

 支持真正抗日的队伍,就是支持自己未来的安稳。 

 “行!我联系下商会里几个信得过的人,看看能不能找到门路,首接送到吕梁山那边去。” 

 他知道这事儿有风险,不能声张,必须找靠得住的人和渠道。 

 知识分子们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络各方。 

 一位老教授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几支派克金笔捐了出来: 

 “换成钱,买点奎宁吧,送给八路军。” 他抚摸着冰凉的笔杆,心中感慨万千。 

 这笔曾写下无数文章,如今,它将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这场救亡图存的战斗中去。 

 海外的华侨,在得知国内的情况后,也将大量的捐款,通过信得过的同乡会或团体,指明用于援助在山西艰苦作战的部队。 

 “告诉他们,这笔钱,优先给那些装备差、但打得最顽强的队伍!” 

 一位老华侨在捐款信中这样写道。 

 他身在异乡,心系故土,每一份战报都牵动着他的心。 

 他只希望自己的血汗钱,能用在刀刃上,用在那些真正为国家民族奋战的英雄身上。 

 甚至在一些地方部队和开明士绅中,也出现了变化。 

 他们或许依然效忠于蓝党,但看到前线的实际情况和民众的自发行动,也开始在职权范围内,对前往山西的援助物资提供一些“通融”和便利。 

 “检查站那边,要是看到是送往山西八路军根据地的药品和粮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都是打鬼子的,不容易。” 

 一位地方军官私下里对部下交代。 

 他内心挣扎过,但最终良知和民族大义占了上风。 

 只要是打日本人的,就是友军,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能再分什么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