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浅谈明清士卒盔甲(第2页)
崇祯时期的具体数据也反映了这种趋势。五年蓟镇总披甲率约50%,铁甲(4千余副)远少于棉甲(近1.5万套),但骑兵基本着铁甲。战兵数量与铁甲数接近,暗示精锐部队(包括部分步兵,如孙元化西法军)铁甲率较高。作为更精锐的辽东军,其战兵(含步兵)披铁甲的可能性也很大。
综合来看,崇祯边军总披甲率常超50%,但铁甲率在11-44%间浮动,骑兵则基本确保铁甲。·求~书?帮- ~追.最,歆-彰.洁!同时,臂手的配备似乎减少,可能仅限于镇标等亲兵。这种盔甲“轻量化”的倾向,其原因或关乎财政压力,或为战术选择,尚难断定。
由此可知,明朝不是布面铁甲防护力更好,能防止火枪射击,其实防护力铁札甲更胜一筹,只是因为造价低,所以布面铁甲流行了。
(二)后金(清)
《满文老档》为我们提供了后金(清)对其盔甲的分类视角,大致分为重甲(对应明甲)、轻甲(对应暗甲)和绵甲。镶黄旗汉人副将王子登曾向明朝夸耀后金拥有“明甲诸申(满洲人)两万,暗甲及守城诸申共八万”,此言不论数字真伪,至少透露出后金/清的主力战兵,特别是满洲兵,普遍装备铁甲(明甲或暗甲)的重要信息。
更多证据证实了这一点。崇祯十六年逃回明朝的汉人描述,清军出征骑兵“每牛录(基本作战单位)挑披明甲达子十名、披暗甲达子二十名”,总数约两万余骑,他们所见的清军骑兵确实全部身着铁甲。朝鲜官员郑忠信也报告,后金最精锐的“别抄(即摆牙喇,皇帝或旗主的亲兵护卫)”穿着“水银甲”,这显然是指光亮的明甲,这也是我文中的亮甲鞑子,当时人都这么称呼。清朝入关后成书的《广阳杂记》则更清晰地说明了等级差异:“(八旗)马甲(普通骑兵)明盔暗甲,大摆呀喇明甲”。由此可见,摆牙喇作为精锐中的精锐,穿着明盔明甲,即“明甲达子”;而普通的八旗骑兵则披明盔暗甲,是“暗甲达子”。
清军同样也使用棉甲。康熙皇帝曾试穿并觉得“甚觉轻便”,但他随后要求在棉甲外“更加以一层铁叶”,这实际上是将棉甲改造成了类似暗甲的结构。这暗示了入关前的棉甲可能并无铁叶。天启三年,辽东抚臣张凤翼塘报中记载,逃回汉人称后金正在“制造九斤绵甲”,与明朝的“七斤棉甲”类似,这很可能指的是加厚、绗缝结实的纯棉质防寒护具,而非内嵌铁叶的复合甲。清军的棉甲主要配发给汉军和守城部队。
,!
关于清军独特的“双甲”用法,也值得探讨。努尔哈赤曾下达一道看似矛盾的谕令,要求每牛录出甲兵百人,其中“黑营五十人”皆披甲,但又特别提到黑营携带15副绵甲。郑忠信提到后金有“两重甲”,即《满文老档》所描述的“先以重甲外披绵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据此推测,那50名黑营兵可能本身披着铁甲(可能是明甲),另外携带了15副棉甲,作战时套在铁甲之外,形成“双甲”。这种套在铁甲外的棉甲,更可能是厚棉袄形态。郑忠信和《满文老档》都指出,双甲兵主要用于攻城、填壕等高风险任务,立于城下。然而,奇怪的是,“双甲兵”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努尔哈赤时代,到了皇太极时期便鲜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