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浅谈明清士卒盔甲(第3页)

 皇太极时代的攻城战例似乎印证了双甲的减少或淘汰。崇祯十五年清军攻打青州和高密,明朝记录显示,爬上城墙的清军是身披“明甲”的(如高密之战目击者称“明甲登陴者已七人矣”),而非无法看清内层盔甲的双甲兵。攻打济南时,被俘汉人也报告是“明盔明甲之贼从梯上城”。这表明,至少在皇太极时期,执行登城任务的精锐(很可能是摆牙喇)已不再普遍使用双甲,推测可能是因为双甲过于臃肿,妨碍了行动的灵活性。盔甲并非越重越好,合身与适度负重同样重要。

 明朝档案中缴获清军盔甲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清军骑兵盔甲构成的更多细节。崇祯十三至十四年间的松山、石门、双树铺等战斗中,明军缴获了大量清军盔甲,包括各种铁盔(部分有金、银装饰)、绣有蟒纹的布面甲(即暗甲,如“绣蟒盔甲”、“蟒叚布甲”)、甲裙(多为布面,“布甲裙”)以及臂手。结合斩获首级与远超首级数的战马数量,可知这些战死者绝大多数是骑兵,且普遍披甲。这表明清军骑兵的标准装备是一整套防护,包括头盔、布面(暗)身甲、甲裙和臂手。

 朝鲜方面的记录常区分后金的“长甲”与“短甲”,认为骑兵着长甲,步兵着短甲。所谓“长”,可能指骑兵配备的甲裙,或是指早期存在的一些整体较长的甲式。步兵为了行动便利,则往往省略甲裙,甲身也可能较短,《满洲实录》插图中亦可见无甲裙的短甲步兵形象。

 至于清军骑兵盔甲的重量,1657年郑成功军队在罗源击败清军,缴获了“全身披挂是铁”的盔甲,称其“披挂全身穿带,不下三十筋(斤)”。这与明代“青面布甲”(暗甲)加上头盔、臂手后约三十明斤的重量相当。由此推断,清军骑兵普遍穿着的暗甲,其铁叶厚度可能也在1毫米左右,并未比明军同类盔甲特别沉重。

 所以我文中很少提到身披三层重甲,你就是穿三件大棉袄,行动都费劲,何谈打仗,大部分这种说法都是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根本不懂打仗,只觉得越厚越好。

 喜欢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