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万吨产线,玩不转?(第3页)

 

“那能一样吗?”

 

赵建国火气上来了,嗓门也拔高了八度,

 

“实验室里那是‘做饭’,现在万吨线这是‘开食堂’!”

 

“一锅炒一个菜,和一天做一万份盒饭,那是一个概念吗?”

 

没人敢接话了。

 

德高望重的技术总顾问苏教授,此刻也眉头紧锁,捏着报告单的手指微微发抖。

 

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车间,调整反应釜的搅拌速率,优化推板窑的温区……

 

能想的办法都想了,结果出来的料,还是一批天上,一批地下。

 

这脸打的,火辣辣的疼。

 

坐在主位上的孟远,自始至终没说话。

 

他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地又点上了一根烟。

 

“国家队”的帽子,戴着是威风,可真要是在“十城千辆”这个节骨眼上掉了链子,那摔下来也最疼。

 

搞不好,之前投进去的钱,都得打水漂。

 

想想一个月前,第一批黑乎乎的粉末从生产线上下来,大家兴奋地把香槟喷到天花板上,高喊着“凤凰工程”一飞冲天。

 

现在呢?一个个跟霜打的茄子似的。

 

这凤凰,还没飞起来,翅膀就先折了。

 

“都说说吧,问题到底在哪?”

 

孟远终于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让嘈杂的议论声瞬间平息。

 

苏教授叹了口气,满脸疲惫:

 

“小孟,我们沿着生产线,每个环节都查了。单独看,每个工序的参数都控制在最优范围。”

 

“可一组合到这条几百米长的自动化产线上,它就……它就不听话了!”

 

张华也补充道:

 

“典型的‘系统放大效应’,各种微小的扰动,在大规模生产中被无限放大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没用。”

 

会议室再次陷入死寂。

 

最怕的就是这个:找不到病根,就没法开药方。

 

眼看着离给寰豫客车交第一批货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所有人都像是被架在火上烤。

 

孟远弹了弹烟灰,目光扫过一张张写满焦虑的脸。

 

“苏老,张博,咱们会不会是……钻牛角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