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电池国产“大脑”(第3页)

 

“生态,是人做出来的。”孟远看着他,目光锐利,

 

“ti的方案是条铺好的路,但路的尽头是人家的收费站。Arm是一片荒地,但它足够大,未来咱们可以在上面建起自己的城市。眼光放长远点。”

 

一句话,点醒了所有人。

 

又有一次,团队为如何精准估算电池剩余电量而陷入瓶颈。

 

传统算法误差太大,根本达不到储能电站的要求。

 

孟远把算法组长叫到办公室,在纸上画了一个简易的框架图。

 

“别总想着一条路走到黑。试试把卡尔曼滤波,和神经网络模型结合起来,建一个能自己学习的动态模型呢?让‘大脑’自己变聪明。”

 

那个从斯坦福回来的算法天才,看着图上那超前的思路,眼睛瞪得像铜铃。

 

“这个老板……他到底是什么来头?”

 

孟远的每一次“点拨”,都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座灯塔,让“Bms梦之队”绕开了无数暗礁。

 

终于,在耗时数月,烧掉了无数经费和脑细胞之后。

 

远新第一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管理系统系统,诞生了。

 

最终测试那天,整个研发中心的人都围在主控台前,大气都不敢喘。

 

模拟电站启动,数千颗电芯组成的阵列,同时开始充电、放电。

 

屏幕上,代表着电压、电流、温度的曲线,平滑得像教科书一样完美。

 

无论工程师下达多么苛刻、多么变态的指令,系统都在毫秒间做出了最精准的响应。

 

“均流测试,完美!”

 

“高低温循环,完美!”

 

“过充保护测试……触发!切断成功!完美!”

 

当最后一行“系统持续稳定运行,无任何错误”的绿色字样跳出时,整个中心静默了三秒。

 

“呜啊——成功了!”

 

不知是谁先吼了一嗓子,下一秒,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那个四十多岁的硬件负责人,一个七尺高的汉子,抱着一块电路板,哭得泣不成声。

 

孟远站在人群外,看着这群“疯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成了。

 

远新,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