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安抚金国

\"太好了,岳将军获胜,我们胜利了!\"

 

\"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家乡了?\"

 

大街上,商贩与百姓皆目光闪烁,满怀期待。

 

\"该死的金国,终于要被驱逐了。\"

 

顾天初到此界便见此景,心中感慨万千。

 

然而,赵构显然要让众人失望了。

 

宫内。

 

赵构接过战报,神情复杂,随即安排传令兵休息。

 

\"虽获大捷,但问题更为棘手。\"

 

临安初定,赵构的心思已悄然转变。

 

小胜时议和,保全南方便足矣;如今大捷,若激怒金国,后果堪忧。

 

从头至尾,赵构从未真信岳飞可收复失地,北逃南渡的艰险早已耗尽他的胆魄。

 

即便年少,他也惧怕失败,不敢轻举妄动。

 

“速召众臣议事。”赵构沉思片刻,急忙下令。

 

脑海中浮现出秦桧的身影,“盼他能安抚金国。”

 

秦桧的身份众人皆知,他本是金国安插之人。

 

逃归临安时,他已是金国核心人物,却称以杀敌脱身,更携家眷逃离,此说荒诞至极。

 

起初,朝臣多有疑虑,但范宗尹与李回力荐,且赵构正欲与金国议和,秦桧的到来正合其意。

 

在赵构眼中,只要秦桧能止战,他何惜一人?

 

金銮殿上,群臣齐聚,商讨北伐事宜。

 

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忧虑重重。

 

一些趋炎附势之人见赵构面沉似水,心中忐忑,暗生疑虑。

 

赵构环视群臣,目光在秦桧身上稍作停留,问道:“鹏举此番北伐建功甚伟,该当如何处置?”

 

“陛下,臣以为宜乘胜追击,恢复山河。”

 

“臣附议。”

 

主战派最为急切,纷纷表态,言辞激昂。

 

“臣不敢苟同。北伐大军日耗钱粮无数,若一味强攻,恐我方先至困顿。不如暂固已得之地,徐图后进。”

 

“臣亦附议。只要经营好现有疆域,北伐实非难事。”

 

这是主和派的声音。

 

在南宋,主和派绝非单一势力。

 

主和派的妥协并非怯懦,而是审时度势。

 

他们虽主张暂时议和,但长远来看,仍以北伐为目标,只是需待国力充盈之时。

 

毕竟,赵构南渡之初,国库空虚,民力凋敝。

 

战争拼的是财力、粮草与人口。

 

贸然开战,极可能因后勤不足而败局尽显,甚至断送宋廷仅存的复兴希望,反使中原落入金人铁蹄之下。

 

比如岳飞的支持者赵鼎,便是主和派的代表。

 

主战与主和虽立场相异,却皆心系社稷,尚有底线。

 

然而,秦桧等投降派却全无操守。

 

他们卖国求荣,擅杀功臣,意图解散军备,甘为敌人走狗。

 

赵构听罢两派意见,未表满意,目光转向秦桧。

 

秦桧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应召岳将军班师回朝,以此役成果为条件,与金国议和。”

 

“不可!若岳将军归来,岂非将已夺之地拱手还予金国?”

 

“正是!陛下,这数年艰辛所得,绝不能轻言放弃!”

 

秦桧发言后,立刻引发朝中主和与主战两派的激烈围攻,怒目相向。

 

然而,他们都忽视了一点。

 

只要赵构认可,决策再荒唐也可施行。

 

他们所谓的老成谋国之策,终究无人问津。

 

赵构摆手道:“爱卿此言甚合朕意。

 

退兵既显诚意,亦彰我大宋大国风范。”

 

赵鼎欲言又止,心中虽有不满,却难以出口。

 

你如今半壁江山已失,还称什么上邦?不觉惭愧?

 

赵构继续说道:“众卿莫急,我大宋若能轻易收复失地,日后重夺岂非轻而易举?”

 

赵鼎闻言,几乎站立不稳。

 

轻易二字何其轻率!

 

多少百姓血汗,多少将士性命,竟被你一笔带过?

 

万里河山皆浸鲜血,岂容如此轻描淡写?

 

主战派与主和派无不脸色铁青。

 

唯有投降派眼中泛起一丝喜色。

 

“官家英明!”秦桧顺势奉承。

 

此事在赵构推动下迅速落实,一道金牌飞速传至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