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安抚金国(第2页)

 

临安顿时哗然。

 

清晨还沉浸在大胜喜悦中,傍晚便听闻要归还失地,召回岳家军。

 

“官家怎会如此决定?”

 

“好不容易夺回的土地,为何又要归还?”

 

“孩儿啊,你的牺牲岂非毫无意义?”

 

许多阵亡将士家属痛哭流涕,绝望地望着皇宫。

 

巡逻士兵虽见百姓议论,却未出言呵斥,内心涌起兔死狐悲之感。

 

需知宋时虽对士人苛刻,却非绝对。

 

乌台诗案便是明证。

 

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等人上表弹劾苏轼,指出他在湖州任职时的谢恩表文隐含对朝政的讥讽,并引用多篇诗文作为证据。

 

此案起初由监察御史揭发,后在御史台狱中接受审理。

 

据《汉书》记载,御史台内多柏树,数千只乌鸦栖息其上,因此御史台被称为“乌台”或“柏台”,此案件也因此得名“乌台诗案”。

 

除了此事,因言获罪之事屡见不鲜。

 

不过,相较大清,大宋的*情况要好一些。

 

顾天坐在酒楼里,长叹起身:“果然不能对赵构抱有任何幻想。

 

也罢,我既心怀慈悲,也要施行雷霆手段,否则岂不让恶徒猖獗?”

 

话毕,他迈步踏入星河之中。

 

寻得一块神材,融化炼制,片刻间,一盏长明灯便完成。

 

长明灯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除夕夜照明,二是置于君王墓道中照明。

 

顾天炼制的是后者,这盏灯呈赤铜色,灯盏似莲花形,以天地怨气为燃料,怨气不散,灯火不熄。

 

“将恶人的魂魄封入灯中,使之不死不灭,历经亿万年也无法解脱。”顾天凝视着长明灯,目光冰冷,“从此以后,此灯专为惩戒卖国、叛族等恶人设计,就称它为惩恶明灯吧。”

 

话音刚落,明灯上的火焰骤然炽烈,无尽怨念汹涌而出,化作灯油,让灯火燃得更加旺盛。

 

做完这一切,顾天返回临安,直接出现在皇宫。

 

处理完政务,赵构感到天下太平,心情愉悦,哼起了小调。

 

“官家,临安府新来一位歌女,歌喉美妙,是否召见?”一名太监上前问。

 

赵构来了兴致:“真的吗?快让她进来让我看看!”

 

太监刚准备行动,转身却见一白衣男子站在不远处,冷眼看着自己,吓得双腿发软。

 

“有刺客!”

 

顾天摇头:“不用喊了。”

 

望向赵构,深深叹息:“朕已赐你机会,却见你辜负。

 

赵构,你惧战偷生,只为私利,竟置百万将士性命于不顾,可知过错?”

 

赵构脸色阴沉,怒斥:“大胆!你是何人,竟敢妄称朕位!”

 

顾天冷哼:“朕位?比起你苟活于此的无能之辈,我更当得起此称谓。”

 

赵构大喊:“来人!”

 

然而四周寂静无声,恐惧涌上心头,双腿发颤。

 

“你是谁?竟控制了宫内侍卫?”

 

看到赵构惊恐的模样,顾天愈发厌恶,心念微动,夺其魂魄三成,投入惩恶长明灯。

 

“啊……”

 

一声惨嚎回荡,赵构重重摔倒,脸颊浮现一朵血红焰纹。

 

他伸手触碰,瞬间缩回,似遭烈焰灼伤,手上的水泡清晰可见。

 

“不,这是什么妖法!”

 

“大仙慈悲,莫再施加酷刑!”

 

赵构感觉身处火狱,痛楚难耐,却又无法解脱,煎熬无比。

 

“既行恶事,便当承受。”顾天摇头,“若世人宽恕,怨火自灭;否则,纵使身陨,灵魂亦将永陷烈火。”

 

其实,此话略有偏差。

 

日后此界与诸天相连,他人的怨恨会侵袭赵构,想求解脱,恐极难。

 

“啊……仙师饶命!”

 

听到此言,赵构彻底绝望。

 

别说等待世人怨恨平息,便是撑过三分钟,他也觉艰难。

 

更何况,即便死亡,怨火仍会焚烧灵魂,实在令人绝望。

 

赵构的话语,顾天充耳不闻,目光转向那名太监。

 

太监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瘫倒在地,颤抖着哀求:“仙家饶命!我可没做过什么恶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