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传闻老朱要易储,旧的不去新的也能来(第2页)

 

以前他老朱的子孙后代不用做事,光享福就行,如今老朱家不养闲人。

 

可乖孙今日的心声,让他打消了这个想法。

 

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

 

明日早朝后,就让礼部尚书留下来,给吴王改封号!

 

不管往后他再生几个儿子,吴王这个封号在他活着的时候,不允许再出现了!

 

只是,改什么好呢?

 

【对了,爷爷好像三年后就给五叔改了封号,从吴王改成周王了。】

 

点了火还负责灭火的朱雄英,朝着朱元璋憨憨一笑。

 

【传闻果然是传闻,爷爷还是最坚定的太子党。】

 

“……”

 

周王啊。

 

朱元璋默默认同了这个封号。

 

很好。

 

明早就让礼部尚书改成这个封号。

 

至于为什么改封号,不让大臣们胡乱猜测,还能稳住老五的心。

 

就让礼部多操心,找个合适的理由吧。

 

……

 

洪武八年,农历三月十五,阴。

 

百官的车马停在洪武门外。

 

地面上的血迹被洗刷了好几遍,在这种风雨即将到来的阴天里,血腥味依旧浓烈得像事发当日一样。

 

刘基下了马车,拿帕子掩住鼻子,朝着打着哈欠走上前的宋濂说道:“也不知道这股味道,何时能够散去?”

 

“旧的去了新的就来了。”

 

宋濂在心里叹息了一声。

 

到底是同僚一场,加上陛下有意打压文官。

 

宋濂虽然行得端坐得正,但家中子弟,尤其是他的长孙,与他观念不合,曾为了晋官,去年与胡惟庸走得近了些。

 

虽然只是送钱没有收过钱,但为了防止陛下抄完胡家,查到长孙身上,他便劝长孙去自首。

 

长孙一开始还和一些官员似的,抱有侥幸心理,甚至还想让他去走太子的路子求情,被他请了家法,又亲自押进了诏狱里关着待审。

 

刘基昨日听说了老友的家事,也知道了老友做出的选择,哪怕是正确的,一定会惹家人埋怨,便低声开解。

 

“谁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的不也让太子挂到了宫门上了吗?”

 

原本还觉得自己这个祖父当成无情的宋濂,顿时如拨云见日,朝着刘基拱了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