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好钢,用在刀刃上(第2页)


 “父皇,儿臣来迟。”


 “无妨,你快看这些。”


 朱标又朝着朱雄英打了声招呼,便从朱元璋手里,接过奏疏和请愿书看了起来。


 看完后,他疲惫的脸上,顿时露出开怀的笑容。


 “松江府改稻为桑,还有让丝绸商户加盟皇家织造这两件事,算是一起办成了。”


 虽然朱标知道,技术革新对于织造行业有些怎样的威慑力。


 但事情办得如此顺遂,还是出乎了朱标的意料之外。


 他还以为要说服那些与沈家竞争的丝绸商,会花费一些时间,让沈家钻了空子,再生波折。


 如今看来,这杨缜还是有些本事,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私心太重,这种官员不能手握大权。


 否则他日必成大患。


 “父皇,这个杨缜还挺合适与这些商户打交道。”


 “咱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想着,等他这件事办成了,给他调到织造局去,让他把江南织造一块给整顿一下。”


 朱标听父皇这么一说。


 就知道父皇这是要扶持杨家,与沈家掰手腕。


 杨家与沈家差距不说有十万八千里,那也绝对不是能够匹敌的,自然只有背靠皇家好乘凉。


 “只怕这杨家会成为下一个沈家。”


 面对朱标的担忧,朱元璋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又将他写给方孝孺的密信,让朱标看看。


 朱标看完,面露喜色。


 “父皇这就开始让方知县进行土改了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杨家就没法走沈家兼并大量土地的老路,没有了大量的土地,就没法豢养大量的‘佃户’,形成地方恶霸势力。


 到时候杨家对外卖出的丝绸,有一半就得靠着皇家织造的牌子来赚钱,任它心再野,也掀不起大风大浪。


 只要杨家踏实肯干善待桑农与织工,老朱家自然不会亏待杨家。


 反之。


 便会像松江沈家一样的下场。


 “大明百姓头顶上只能有一块天,一群丝绸商人还妄想拿他们手里的布,遮住老百姓头顶上的天,咱到时候就一把火烧了,再让乖孙出个主意,不用他们这些丝绸商人,也能产出足够多的丝绸来,你说是不是乖孙?”


 “……”


 朱雄英干脆往椅背上一靠,两眼一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