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洪武八年末,官场人情薄(第3页)

不然卖人情的时候一时爽,事后对账,得把这一年发生的事从头捋一遍,碰到不认账的,只能自掏腰包。

哪有出来做事赚银子的,干一年倒贴钱的?

往后这县衙上下谁想占便宜,有本事就在账本上明明白白地写下来,交给陛下去批吧!

洪武八年末,整个大明的县衙都很忙碌,特别偏远地区,被衙门小吏揭发贪污的县官,像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

由于华亭县距离南京不过千里地,水路陆路发达,一般都是冬月底,才开始进行归拢账目与缴税实物。

今年新来的知县方孝孺,重点又在替百姓翻案夺田上面,不少负责此事的官吏,还以为他们还能轻松半个月。

不料。

方孝孺特意上奏朝廷,一纸奏疏递到了朱元璋的跟前。

并用这一纸奏疏,给华亭县换来了一大笔财富。

这日点完卯后,账房和书吏正坐在堂前喝茶,聊着那关押在牢里的沈十石,还是拒不认罪的事。

“砰砰砰砰!”

四大口能够将他们全部装进去的红木箱子,抬进了堂中。

四人看到方孝孺阴沉着脸走过来,吓得赶紧站起来,拱手问候。

“知县大人,这些是?”

“陛下发给华亭县改善民生,治理河道,修建太医分院的钱。”

四人双眼一阵放光。

别看这四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可在这县衙当中,是铁打的小吏,流水的知县。

知县都是外来户,可这些小吏都是土生土长,盘踞衙门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人”。

虽然如今才洪武八年,但这四个人,算上曾在元朝的当差年限,最低的也有二十年了。

凡是朝廷要改善民生、治理河道、或是盖房铺路,他们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知县大人,这箱子里装的钱听不到叮咚的响声呢,难道陛下发的是宝钞?”

如果是宝钞的话,虽然不太好流通,但是能和与京城有往来的商人,折个价换成金银,又能从中拿一笔人情费。

陛下真是一位圣明的君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