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李渊私恩授重权,为"秦王系"的崛起埋伏笔(第2页)
在军事部署的同时,李世民也积极开展政治活动。他频繁与长安朝廷保持联络,向李渊详细汇报陇右局势,并提出加强对突厥的外交斡旋、警惕刘武周南侵、完善关中防御体系等建议。这些建议既体现了对全局的把握,也展现了其政治智慧。
这其中,为笼络地方势力,李世民又通过联姻、封赏等方式巩固唐朝统治,纳陇西李氏女为侧室,强化与地方豪族的联系;封赏归附的羌族首领,稳定边疆部族;招揽陇右士族子弟入幕,吸纳地方人才。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在陇右的统治基础,也为其日后发展积蓄了力量。
不过,这一时期的活动对李世民及其权力集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军事方面,他组建的玄甲军后来成为唐军精锐,初步成型的陇右防务体系为后续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抗游牧骑兵的经验更是在日后与突厥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方面,他在陇右建立的个人威望、吸纳的大批文武人才、以及与关陇集团加强的联系,都为其日后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武德二年五月至六月这段时间,是李世民从一员战将向战略家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天策上将";集团初步成型的重要阶段。
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更体现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为玄武门之变和后来开创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
武德二年(619年)七月二日,李渊正式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赋予其";便宜从事";之权,率军五万唐讨伐刘武周。这意味着裴寂可自主调遣河东诸军,无需事事请示。这种特殊授权在唐初极为罕见,足见局势之危急和对裴寂的信任。
这支大军由禁军精锐两万、河东地方驻军两万、临时征召府兵一万组成,另配属骑兵三千,由骁将刘弘基统领。为保障大军供给,唐廷特设晋州道转运使,由户部尚书萧瑀兼任,负责粮草转运。
然而,这一任命看似是对心腹重臣的信任,实则暗含深意。
当时李世民在陇右战功显赫,若再令其平定河东,恐功高震主。启用裴寂,既可牵制李世民势力,又能巩固皇权。同时,裴寂出身河东裴氏,是关陇贵族的代表人物。由其主持河东战事,有助于争取关陇士族支持,巩固李唐统治基础。这一决定体现了李渊在用人上的政治考量:既要应对眼前的军事危机,又要平衡朝局,巩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