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163章 夏侯端千里归唐

王世充率军东征滑台、黎阳之役,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其称霸中原的战略目标,但是他的这一行动,却害苦了一位历史上着名的忠臣——夏侯端。

 夏侯端出身寒微,生约580年,公元619年正值不惑之年。具体籍贯无载,据其活动轨迹推测他应为关陇人士。

 隋朝大业年间他以明经入仕,曾任大理司直(从六品),掌刑狱复核。当时炀帝暴政,天下动荡,夏侯端以"执法平允"闻名,曾力谏停修江都宫,险遭宇文述构陷。后来跟随越王杨侗留守洛阳时期,任御史台侍御史,亲历瓦岗军围攻东都的血战。

 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后,夏侯端审时度势,于河东秘密联络唐军。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特授其为秘书省秘书郎(正六品上),参预机要。次年四月,擢升为河南道招慰使,持节宣抚王世充控制区。唐朝朝廷对其任命暗含深意,夏侯端既熟悉河南民情,又有司法官员的刚正形象,李渊欲以其"文德"影响力去瓦解王世充的郑政权。

 三个月前,长安城飘着细雪。李渊在温室殿召见夏侯端,案上摊着河南道地图,墨迹未干的"郑"字刺目地压在洛阳上方。

 "王世充僭越称帝,然河南民心仍在唐。"皇帝李渊指划着地图上汴州的位置,继续道:"卿持节宣慰,当如春风化雨。"

 夏侯端重重叩首时,听见殿外新卒操练的呼喝声,那是平定薛举后整编的陇右精兵,本该驰援河南,却因并州告急被调往河东。

 十月初七,夏侯端带着两千士卒自澶渊渡口南渡黄河。船过中流,他看见北岸有百姓跪拜,破袄在风中翻飞如蝶。主簿低声禀报:"皆是河北逃难之人,听闻天使南来,特来瞻望唐旗。"

 夏侯端南下路线自河东渡河,先至黎阳会合李世积(原名徐世积),后辗转滑州、汴州,用了两年时间成功招降二十余州县。然而,王世充面对被围困的压力,突然反扑滑州、汴州,切断了夏侯端的归路,遂创下历史上有名的夏侯端等"五十二人深山归唐"的壮举。

 过河三日,前锋已抵韦城。县令郭孝恪开城相迎,这个日后平定西域的悍将,此时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县尉。

 "使君旌节所至,郑军屯戍皆溃。"他指着城外新收编的三百士卒:"此皆王世充征发的丁壮,愿为大唐前驱!"

 当夜,郭孝恪持刀立于驿馆门前,直至五更。多年后玄武门之夜,已成为右武卫将军的他,仍记得夏侯端灯下书写檄文时颤抖的手腕。

 檄文用粗麻抄录百份,由轻骑四散。文中"王世充窃据东都,虐民甚于桀纣"之语,竟引得杞州豪强杀郑官来投。

 夏侯端行至宋州,沿途归附者已达二十余州。州衙正堂上,他看着案头堆积的归降文书,忽问随军书佐:"可记得《汉书·苏武传》?"不待回答,便自嘲一笑:"苏子卿持节十九载,吾等不过月余..."

 619年深秋,河南道观察使夏侯端持节即将到达黎阳。北风卷过永济渠,吹动他手中褪色的赤黄旌节,远处黎阳城守军的炊烟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守将李世积因其父亲被窦建德扣押为人质,已经被迫投降夏政权。

 这座曾屯粮百万石的巨仓,如今只剩焦黑断壁,三日前,李世积为防止黎阳仓丰富的物资落入王世充之手,已将黎阳仓付之一炬。火星随风飘落在夏侯端肩头,烫穿了他赭色官袍,他却浑然未觉。

 李世积驻守黎阳仓时,面临王世充势力东扩的威胁。黎阳仓作为隋朝遗留的最大粮仓之一,存粮百万石,若被王世充夺取,将极大增强其军事实力。李世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焦土战略”,焚烧粮仓以绝敌资。此举虽自毁资源,却成功阻止了王世充通过控制粮仓迅速壮大,为唐军后续围困洛阳争取了时间。

 《资治通鉴》载:“世积度不能守,谓郭孝恪曰:‘此仓粟虽多,未易守也。不如焚之,毋以资敌。’遂焚仓廪,引兵去。”

 夏侯端作为唐朝河南道招慰使,持节南下宣抚州县时,首先抵达黎阳城(今河南浚县)与李世积会合。夏侯端攥紧船舷,木刺扎入掌心浑然不觉。这些面黄肌瘦的流民,与月前长安西市酒肆里痛饮的关陇子弟,恍如隔世。

 此时黎阳仓虽已焚毁,但李世积仍控制着黎阳城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