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01章 秦王李世民收复李唐“龙兴之地”晋阳城(第2页)

 这声裹着血腥气的呐喊撞在山壁上,惊起寒鸦阵阵,却只换来士卒麻木而呆滞的面孔和表情,柏壁之战后长达七日的断粮奔逃,已让这些曾随他攻陷晋阳的百战精锐彻底丧失斗志。

 更致命的是,李世民在追击途中实施优待俘虏"归乡者赐粟二石"的攻心策,致使河东籍敌军士卒成批逃亡,无人愿意跟随宋金刚再战,最终其只得率领百余骑兵也逃向突厥领地。

 当宋金刚最终带着百余亲卫逃至娄烦(今山西娄烦县)北境时,突厥接应骑兵竟要求他们卸甲弃械方能入境,这位昔日的"西南道大行台"在漠北风沙中回望南天,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突厥与李唐博弈的过河卒子。

 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秦王李世民率军前往晋阳(今山西太原)。

 那么,面对穷途末路的刘武周,李世民为何放弃乘胜追击,转而选择返回晋阳呢?

 结合当时战略布局来看,追击刘武周残部看似合乎常理,但深谙草原局势的李世民十分清楚,突厥始毕可汗虽死,其弟处罗可汗对中原的野心更甚,此时若轻率北进,不仅可能陷入突厥骑兵的埋伏,更会丧失重整河东的最佳时机。

 晋阳作为李唐龙兴之地,不仅是河东军事要塞,更是关陇集团与山东豪强的连接枢纽,自去年失守后,城中五万七千户居民被刘武周掠为奴役,太原仓百万石存粮尽数资敌,这种创伤若不及早抚平,将动摇整个李唐政权的经济根基。

 当李世民大军列阵在晋阳城外,刘武周逃亡时任命的留守官员、仆射杨伏念主动献城投降。

 杨伏念作为隋末群雄刘武周政权核心成员,其生平因史料缺失呈现碎片化特征。此人出身河东杨氏旁支,与隋室无直接血缘,大业末年任马邑郡丞时结识刘武周。

 其最大历史作用体现在武德二年(619年)春,当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时,杨伏念以"粮台总制"身份统筹二十万石军粮供应,保障宋金刚部能在七日内奔袭五百里攻陷介休。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掌管钱粮的文官却在武德三年四月做出献城之举,背后存在三重动因。

 其一,军事层面,李世民在雀鼠谷全歼刘武周主力后,派李积率三千轻骑截断晋阳与突厥的联络通道,使杨伏念失去外援希望;其二,经济层面,晋阳仓廪经年征调已十室九空,守军粮草仅够维持半月;其三,政治层面,唐俭通过被俘期间发展的暗线,向杨伏念传递了"献城者保家族、拒降者诛三族"的密信。

 更关键的是,杨伏念之妹夫恰为唐军将领张公瑾,这层隐秘姻亲关系促使他最终选择在四月二十八日子夜打开晋阳玄武门,早早地等待秦王李世民前来纳降。

 当李世民驻马汾水畔,望着自家“龙兴之地”感慨万千。晋阳城头重新升起的唐字大旗,让这位年轻大帅决意暂停兵锋。

 尽管新旧唐书未单独立传,但杨伏念持籍跪迎秦王,李世民执其手曰“公保晋阳户册,功在萧何”,暗示其在政权交接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位乱世文官的抉择,实为隋末地方豪强在军事失败后寻求政治存续的典型样本。

 此前与于筠一同被俘的唐俭也已经被杨伏念从大牢中释放,唐俭出狱后,第一件事便是查封府库等待李世民进城接收。

 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深夜,晋阳城地牢的青石砖渗着寒意,唐俭听见锁链哗啦作响抬头时,正对上杨伏念手中晃动的火把。这位刘武周政权的仆射屏退左右,将《太原仓廪册》压在潮湿的草席上:"唐公请看,城中存粟仅余七万石,突厥商路已断三日。"

 唐俭抚过卷册边沿的凝血痕迹,那是月前守仓吏官违抗刘武周命令被斩的痕迹,他突然抓住杨伏念手腕,暗声道:"杨公此时开监,莫非要效法汉初萧何?"

 两人在摇曳火光中对视良久,杨伏念终将城门令符塞入他手中。

 五更时分,唐俭带着二十名狱卒直扑晋阳宫武器库。当守库校尉王猛横刀阻拦时,他展露出太原唐氏嫡子的威仪,立目斥责道:"尔等可知秦王轻骑已过雀鼠谷?此刻阻我者,他日必悬首晋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