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04章 唐将黄君汉西济州大捷,打开王世充洛阳政权北部门户(第2页)

 这场对话实为唐初军事智慧的经典浓缩,李世民以史激将,黄君汉以谋应和,最终黄部果然掘开济水支流淹没郑军营垒,使王玄应三万大军溺毙者过半,堪称中国古代"心理战+地理战"的完美结合。

 黄君汉自武德二年(619年)起任怀州总管,曾多次袭扰王世充辖区。其麾下兵力以怀州府兵为主,擅长机动作战。当时的王世充在洛阳周边广设据点,西济州守军约万人,依赖城防与黄河天险,但士气因长期拉锯战而低落。

 当黄君汉率领的唐军玄甲铁骑踏破济水浊浪,西济州城头,郑国太子王玄应扶着箭垛的手指蓦然收紧,甲胄下尚未愈合的伤口隐隐作痛。半月前慈涧血战的场景犹在眼前,罗士信那杆丈八马槊破空而来,若不是亲卫以身为盾,此刻他早该躺在邙山北麓的乱葬岗。此刻城下翻涌的唐军战旗,倒与那日贯穿肋间的槊锋寒光如出一辙。

 王玄应转身看向身后的守将张镇周,冷笑道:“张将军,父王遣孤来此,可不是为了看你这城墙上的青苔!黄君汉不过一介莽夫,尔等拥兵八千,竟让唐军逼至城下,莫非连这曾经的怀州流寇都挡不住了?”

 西济州守将张镇周的生卒不详,据零散史料推断,其大约生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出身关陇军事集团边缘家族。隋大业年间(605-618年)以骁勇闻名,初任鹰扬府校尉,曾参与征讨高句丽。隋末天下大乱时,张镇周在河南一带组织乡兵自保,后因王世充收编地方武装,于617年率部归附王世充。

 公元618年,张镇周参与王世充江都兵变后的洛阳权力斗争,助其铲除元文都、卢楚等反对派,获封镇军将军,619年王世充称帝建郑,张镇周晋位左骁卫大将军,成为郑政权核心将领之一。

 作为王世充麾下北方战线主将,张镇周主要活跃于黄河以北战场。公元619年秋,他曾率军两万与窦建德部将刘黑闼争夺黄河渡口,以火攻焚毁夏军粮船,迫使窦建德暂缓西进。此战展现其水陆协同作战能力。620年初,就已经与唐将黄君汉在怀州(今河南沁阳)交手,反复争夺,曾夜袭唐军粮道,焚毁粮草三千斛,延缓唐军东进。但终因兵力不足退守西济州。

 张镇周听闻太子王玄应的责怪之言,赶忙俯首道:“殿下明鉴!唐军自二月起便截断沁河粮道,城中存粮已不足十日之用。末将上月连发六道急报至洛阳,恳请调拨援军,可至今未见一兵一卒…”

 王玄应不由袖中拳头攥紧,拂袖打断老将话语,道:“荒谬!洛阳周边被二十万唐朝大军日夜围攻,连太仓的耗子都在啃甲胄充饥!尔等守将不思报效君恩,反倒推诿搪塞?”王玄应说着,突然逼近半步,压低声音道,“还是说……张将军已存了投唐的心思?”

 张镇周猛然抬头,眼眶发红,道:“末将跟随郑王七年,虎牢关血战窦建德时,身上十一处箭创皆在胸前!如今殿下这般猜忌,岂不令将士寒心?”言毕,遂起身指向城外,继续说道,“唐军水师昨日已抵孟津,黄君汉亲率五千精骑沿太行山南下。敢问殿下:若西济州失守,洛阳北门洞开,届时谁来担这亡国之罪?!”

 王玄应不由愣住,语气稍缓,说道:“好个老忠臣!既如此,孤且问你,城中可战之兵尚有几何?弩箭、火油储备如何?”

 张镇周闻言,一时语塞,长叹一声道:“能执戈者不过五千,半数染了疫病。箭矢仅余三万支,火油……上月已尽数调往慈涧支援单雄信将军。”说完,老将突然跪地,“末将斗胆请殿下速返洛阳,奏请郑王与夏王(窦建德)结盟!若再拖延,只怕……”

 王玄应听到此,暴怒拔剑,怒道:“住口!窦建德那田舍奴觊觎中原久矣,与其联盟无异于引狼入室!尔等武夫岂懂庙堂大略?”说着,他把剑锋划过城墙砖石,火星迸溅,“听着:死守西济州至五月初五,届时必有援军自河阳渡口来援!若再言退,莫怪军法无情!”

 张镇周惨笑起身,正色道:“殿下可知河阳渡口三日前已被唐将史万宝攻占?所谓援军,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嘡啷”一声,他解下佩剑掷于地面,立目道,“末将头颅在此,殿下随时可取。只是城破之日,望殿下莫忘今日之言!”

 据史载,太子玄应'性严刻,多权诈',这一性格特质在武德三年的西济州攻防战中体现得尤为显着。当守将张镇周具陈'城中疫疠横行,矢尽粮绝'之危局时,王玄应非但未调度洛阳存粮支援,反以'五月初五河阳援军'的虚妄承诺相胁迫。这种'以诈驭下'的统御方式,恰与王世充'性猜忌,信巫祝'的执政风格形成权力结构的代际传承,暴露出郑政权末期军事指挥体系中的致命裂隙,上层决策者通过制造信息茧房维系权威,基层将领则在认知迷雾中陷入战略瘫痪,这也是此战必败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