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04章 唐将黄君汉西济州大捷,打开王世充洛阳政权北部门户(第3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郑太子王玄应与守将张镇周不愉快的对话中,怀州总管黄君汉已率精锐水师悄然抵近西济州城下。这座控扼黄河渡口的要塞,此刻正飘荡着焦糊与血腥混杂的气息。

 此战的战略棋局早在三个月前已然布定。李渊称帝建唐两年间,中原仍陷于王世充郑政权、窦建德夏政权与刘武周等势力的割据混战。秦王李世民击溃刘武周后,唐军锋芒直指洛阳,而黄君汉所辖的怀州(今河南沁阳)恰如楔入郑国北境的利刃。西济州(约今河南孟州西)作为王世充政权在黄河北岸的最后据点,囤积着二十万斛粮草,维系着洛阳与河北的脆弱联系。

 《读史方舆纪要》载其城“夹河而筑,引沁水为壕”,张镇周率八千守军据险而守,城头郑字大旗在河风中猎猎作响。

 四月上旬,黄君汉遣斥候探得关键情报,王世充主力被秦王李世民牵制于洛阳西郊,河北窦建德正与罗艺缠斗幽州,西济州已成孤悬之局。遂决意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

 他命步骑每日于北门击鼓佯攻,亲率两百艘艨艟战船自沁水顺流东下。据《资治通鉴》载,四月二十五日夜,唐军水师借月色掩护抵近城南水门,先锋张夜叉率死士以铁钩攀城,瞬息斩杀守垛士卒。郑军仓促点燃烽火时,南门瓮城已落入唐军之手。

 张镇周闻变疾驰城头,这位身受箭创的老将展现出惊人决断。他急调弩手封锁城墙马道,同时下令焚毁城南粮仓阻断唐军攻势。冲天火光中,郑军以沸油泼浇登城云梯,唐军首波攻势受挫。

 黄君汉旋即改变策略,命水军截断城西漕运,又遣轻骑焚毁城东三十里处的浮桥。至四月二十六日,西济州彻底沦为孤岛。

 困局中的郑军显露出惊人的韧性。张镇周将仅存粮草集中配给弩手,士卒日食仅半升粟米,然而,挡不住的疫病却在潮湿的春末在其军中蔓延。

 《旧唐书》载此时东都洛阳已“人相食,骸骨盈道”,西济州虽未至如此绝境,但守军已开始宰杀战马充饥。四月二十七日破晓,唐军发动总攻,黄君汉亲擂战鼓,攻城锤撞击北门的闷响震动城垣。郑军箭矢耗尽后,以屋瓦、沸水为械,张镇周持断剑立于城楼,其甲胄被唐军弩箭洞穿七处仍死战不退。

 历史的转折往往系于细微处。当日午时三刻,南门戍卒私启城门,这群三日未食的郑军降卒,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见城门已开,唐军如潮水般涌入街巷,张镇周率亲卫退守粮仓作最后抵抗,直至力竭被俘。此役唐军斩首三千,俘获五千,焚毁粮船百余艘。

 当西济州烽烟散尽时,洛阳北部门户彻底洞开,王世充闻讯“面如死灰,跌坐龙榻”,其子王玄应在战场上率亲卫仓皇逃退,在九曲一带试图收拢残部进行反击,却又遭到唐朝熊州行军总管史万宝的突然截击,王玄应残部再次被唐军击败。

 此战虽规模不及虎牢关决战,却深刻改变了中原战局。黄君汉以不足万人的偏师,不仅斩断洛阳生命线,更震慑窦建德延缓援郑,当夏军最终南下时,李世民早已在虎牢关以逸待劳。

 郑守将张镇周在粮尽援绝的困境下苦守二十日,最终城破被俘。黄君汉惜其勇武,欲招降遭拒,后被押送长安。而张镇周被押解长安后的命运,则成为隋末乱世武将群体的缩影。历史的真实,往往湮没在黄河岸边的残箭断戟之间,唯留当年“黄君汉克西济州,郑之河北道绝”之记载。

 唐军攻克西济州当日,黄君汉部缴获郑军粮船三十余艘,足见此处实为洛阳命脉所在。更致命的是,西济州失守导致王世充不得不将精锐北调,恰为李世民主力从东面突破虎牢关创造了战机,这一连串的战术联动,最终将郑政权逼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