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28章 史万宝铁蹄踏破显仁宫,王君廓勇取轘辕关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中旬,洛阳王世充“郑”政权治下数城不战而降,主动投降唐朝,成为唐军于中原战局中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此时唐将史万宝奉命率军进逼隋炀帝时期修建的显仁宫。

 史万宝本为隋末关陇豪族出身,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其家族自西魏以来世代为武职,祖父史万岁为隋朝名将,官至左领军大将军,以平定突厥、南征北战闻名。史万宝早年以勇力见长,隋大业末年天下大乱时,曾聚众数千据守乡里,后归附李渊。

 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入长安后,史万宝被授光禄大夫,领右翊卫将军,成为唐军核心将领之一。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后,史万宝受命镇守新安(今河南新安),扼守崤函古道东端,期间多次击退王世充西进之师。同年十月,李密旧将张善相以伊州(今河南临汝)归唐,史万宝率军接应,成功控制熊州(今河南宜阳)至龙门(今山西河津)一线,为唐军东进建立起前沿阵地。

 次年(619年)四月,王世充部将罗士信率部降唐时,史万宝奉命接应并协同作战,击溃郑军追击部队,此役后,他被加封为原国公。至武德三年(620年)初,史万宝已形成以宜阳为中心、控制洛阳西南门户的军事集团,《资治通鉴》载其"治军严整,善抚士卒",既能稳固防线,又能伺机东出截断郑军粮道,这种兼具防御与机动的作战风格,使其成为李世民实施洛阳合围战略的重要侧翼力量。

 史万宝此时率军进军显仁宫这一军事行动的背景与唐朝统一战争的核心战略密切相关。显仁宫位于洛阳东南的巩县境内,系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为巡幸东都而兴建的大型离宫,其地理位置北濒洛水、南依嵩山,既是隋朝皇权象征,更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重要战略据点。此时正值秦王李世民率主力围困王世充于洛阳城内,而窦建德率河北夏军即将南下驰援的关键节点。

 据《资治通鉴》记载,史万宝作为唐军重要将领,受命"镇宜阳,自龙门以东,诸军事皆属焉",其控制显仁宫的战略意图在于切断王世充与东南方向的联系,阻遏敌军粮道,同时建立对洛阳城的合围态势。

 而且,此役正值李世民实施"围点打援"战略的紧要阶段,唐军既要维持对洛阳的持续施压,又需防范窦建德部自河北来援。显仁宫的攻克不仅能使唐军获得重要物资储备(隋宫仓廪多积粟帛),更能加速彻底瓦解王世充依托隋朝旧宫室建立的防御体系,同样也为次年虎牢关决战奠定基础。

 史万宝部在此阶段"数出奇兵,断贼粮运",其军事行动与李世民主力形成战略呼应,共同构建起对中原战场的控制网络。这一历史细节充分展现了唐初军事统帅对地理要冲的精准把控,以及多路协同作战的成熟战略思维。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二十二日,秦王李世民遣右武卫将军王君廓进攻轘辕关(今河南偃师东南),此关位于洛阳城东南约四十五里处(按唐制换算约合今25公里),地处嵩山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险峻谷道,系洛阳东南方向唯一通联豫东平原的陆路咽喉。据《元和郡县志》卷五载,轘辕关"道险厄,凡十二曲,将去复还,故曰轘辕",自东周以来便是拱卫洛阳的四大关隘之一。

 王君廓部突袭此关的战略意图,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秦王欲先绝其(王世充)东南之路,使不得通襄、邓之援",即通过夺取轘辕关彻底切断洛阳与东南方襄阳、邓州等地的联系,既阻绝江淮粮草经陆路输入洛阳,又防备萧铣势力自荆襄北上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