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57章 窦夏恒山郡守胡大恩归降唐朝

公元620年底至621年初,正是唐朝统一战争的关键转折期。在长安周边广阔的战场上,除瓜州(今甘肃安西)刺史贺拔行威举兵自立、江淮李子通击败沈法兴自称吴帝、岭南冯盎稳定百越之地归附唐朝外,多个割据势力的剧变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发生,深刻重塑了天下格局。

 在西北,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原本割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政权因内部分裂迅速崩溃,其尚书安兴贵作为唐朝密使,策动家族势力于里应外合擒获李轨,但凉州残余势力直至620年末仍在肃清,此役使唐朝一举控制河西走廊,打通西域通道。

 中原腹地,洛阳王世充的郑政权虽被李世民大军围困,却因窦建德率十万夏军西援而暂得喘息,三方于虎牢关形成死亡角力;而河北的窦建德在驰援王世充前夕,其北部防线已现裂痕,恒山郡守胡大恩于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底举窦建德行台尚书令之衔降唐,此举虽未立即瓦解夏政权,却牵制了窦建德北翼兵力,为次年虎牢关决战埋下伏笔。

 胡大恩是隋末唐初恒山地区(今河北正定一带)的重要人物。在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背景下,他投身于河北最具实力的起义领袖窦建德麾下,凭借才能获得重用。窦建德在河北建立夏政权后,任命胡大恩为行台尚书令,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职位,相当于夏政权在恒山及其周边区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总管地方事务,这充分说明了窦建德对他的信任和其本人在夏政权中的地位。

 然而,形势在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底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窦建德虽然仍在与唐朝争夺天下,但秦王李世民已在中原战场上接连取得重大胜利,特别是击败了王世充,对河北形成了巨大压力。胡大恩所在的恒山郡,作为夏政权在太行山西麓的前沿地带,首当其冲感受到唐朝的军事威胁和政治攻势。正是在此关键时刻,审时度势的胡大恩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主动向唐朝请降。

 腊月的恒山郡,朔风卷着雪粒子抽打窗棂,城中行台尚书府内的炭盆噼啪作响,却驱不散笼罩在胡大恩眉宇间的凝重。案几上摊开的军报字字如刀:秦王李世民已扫平河东,兵锋直指河北;洛阳城下,王世充困兽犹斗,而主公窦建德正倾尽夏军主力筹备西援,整个河北北部防务如同被抽去梁柱的空架子,只留下他手中这万余兵马直面唐军的虎视与突厥铁骑的觊觎。粮仓将罄的消息更如最后一根稻草,压得他心头沉甸甸的。

 当夜,府邸密室烛火通明,胡大恩召来了最信任的副将苏烈和掌书记崔文。他推开紧闭的窗,让刺骨的寒气与屋内的压抑碰撞,手指重重敲在案上那份标注着唐军动向的舆图,声音低沉却字字清晰,说道:“诸位请看。秦王已扼太行咽喉,我恒山悬于河北之北,恰似孤舟困于怒涛。夏王举国之力驰援洛阳,此去凶吉难料,即便功成,我北疆门户洞开,突厥狼骑旦夕可至;倘若……”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两位心腹紧绷的脸,继续道:“倘若夏王有失,我等便是首当其冲的弃子。更遑论军中存粮,仅够半月之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