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86章 虎牢关大战(二)(第2页)

 高级军事幕僚郭孝恪清了清嗓子,打断了众人的议论,说道: “诸位将军,王世充已经穷途末路,眼看就要被活捉了,窦建德远道而来援助他,这是上天要让他们两家同时灭亡啊!我们应该占据虎牢关的险要地形来阻挡窦军,寻找机会出击,必定能击溃他们!”

 郭孝恪我们在前文中介绍过,其出身草莽,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早年与长兄郭孝悌组织乡兵自保,对抗隋末流寇,以勇略闻名河南。于617年投奔瓦岗军,率部归附李密,任骠骑将军。李密败亡后,随李积(徐世积)守黎阳仓,李积评其"临机能断,王佐之才"。

 到了619年,郭孝恪又随李积降唐,面见李渊时提出关键战略建议:"世充据东都,府库盈而民疲敝。夏王(窦建德)在河北无大志,若释郑取夏,定河北而洛阳自溃!"

 李渊当时虽未采纳其“先攻王世充”的建议,但赏识他的才华,授宋州(商丘)刺史。至620年,郭孝恪任李世民行军参谋,参与策划切断王世充粮道和洛阳围城战。此时,窦建德援军逼近时,其力排众议主张强力阻击夏军。

 记室薛收待郭孝恪说完,接过话补充道: “我同意郭大人的意见,王世充守着洛阳城,物资充足,手下的军队也都是江淮一带的精锐。他现在最大的麻烦就是缺粮。正因为这样,他才被我们死死压制住,想主动进攻打不了,想死守又撑不了多久。”他顿了顿,看到大家沉默不语,继续道:“现在窦建德亲自带着主力大军,大老远跑来救援王世充。如果我们放他过来和王世充汇合,那麻烦就大了!窦建德这支生力军加上王世充坚固的城池,再配上河北源源不断运来的粮食,这场仗就等于重新开打了!到那时,胜负难料,统一天下更是遥遥无期!”

 说罢,他看了看秦王,李世民示意其继续说下去。

 薛收便继续说道:“当前最好的办法是分兵围死洛阳, 继续包围王世充,深挖壕沟,加固营垒。就算他派兵出来挑衅,我们也坚决不跟他打。秦王可亲率精兵,率领最精锐的部队,火速拿下成皋,占据险要地形。然后整顿军队,训练士兵,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等着窦建德送上门来。等他到了,我们一定能一举击溃他!窦建德一败,王世充就失去了外援,他的抵抗意志自然就垮了。这样算下来,不出二十天,我们就能活捉他们两个!””

 李世民很赞同他的意见,这位在帐中精准剖析战局、提出关键方略的年轻记室薛收,并非寻常人物,他正是隋代文坛泰斗、名臣薛道衡的儿子。薛道衡在北齐、北周时便以文才显名,入隋后更是一代文宗,官至内史侍郎,其诗文冠绝一时,名句“空梁落燕泥”传诵天下。然而他性情耿直,因一篇《高祖文皇帝颂》触怒隋炀帝杨广,最终于大业五年(609年)被赐死,天下冤之。父亲蒙冤被害时,薛收年仅十六岁(一说十四岁),家道陡然中落,这巨大的变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为名门之后,薛收自幼便继承了父亲的卓越才智,饱读诗书,精通经史。父亲死后,他秉承遗志,耻于在隋末乱世中为腐朽的隋廷效力,更因家族与隋炀帝的宿怨,选择了避世治学之路。他一度隐居于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潜心着述,学识与见解日益精进。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王世充在洛阳僭越称帝(国号郑)后,听闻薛收才名,曾有意征召他为官。然而,薛收深恶王世充的为人与僭越之举,更因其父死于暴君杨广之手,对这类僭伪政权有着天然的反感,他不仅断然拒绝,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他穿着普通百姓的粗布衣服,翻越洛阳城北的芒山,历经艰险逃离了王世充的控制区域,以此明志。他的目标很明确,投奔当时已显露雄主之姿、志在匡扶天下的唐国公李渊及其次子秦王李世民。薛收的才华和这份忠贞的气节很快得到了秦王集团核心谋士房玄龄的赏识,房玄龄早就听说其能,便大力向李世民推荐。慧眼识珠的李世民立刻将薛收招入自己的秦王府中,任命为记室参军(或称秦王府记室),成为秦王身边重要的幕僚和文书机要之臣。

 在秦王府中,薛收以其深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直的品性迅速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他不仅负责处理文书,更常常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其见解每每切中要害。当李世民统帅大军东征王世充,将洛阳重重围困之际,战局因河北窦建德率大军西援而陡然变得复杂险峻。在唐军高层关于是否撤围阻击窦建德的战略争论中,年轻的薛收挺身而出,支持郭孝恪以其对全局的深刻把握,力排众议,提出了那番精辟的战略分析,力主分兵,继续死围缺粮的洛阳王世充,使其困守孤城;同时由秦王亲率精锐抢占成皋(虎牢关)险要,以逸待劳,迎击远道而来的窦建德。他断言此策可一战擒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