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虎牢关大战(二)(第3页)
正是薛收这建立在深厚学养和洞悉时局基础上的关键献策,得到了李世民的鼎力赞同,并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战略行动方向,为即将到来的虎牢关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石。此刻站在秦王帐中的薛收,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因父蒙冤而避世苦读的少年,而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胆识,即将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战役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谋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薛收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将敌我优劣、战场态势、破局关键都剖析得清清楚楚,正切中了秦王心中反复权衡的要点。他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最后定格在薛收年轻却充满智慧的脸上。
然而,资深武将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等人却忧心忡忡地提出了异议。萧瑀上前一步,语气凝重地谏言道:“殿下!我军久战疲惫,将士思归,士气已显低落;反观王世充,依仗洛阳坚城固守,绝非旦夕可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乘胜而来,其军锋正锐,气势如虹!我军如今腹背受敌,实非万全之策!末将等以为,不如暂避锋芒,退守新安险要,深沟高垒,静观其变。待其粮草难继,军心自乱,必可不战而屈其兵!”
李世民听后,立即反驳道:“不可!王世充部众已被我军摧破,龟缩孤城,粮草将尽,上下离心!此等残寇,何须强攻?坐待其弊,洛阳唾手可得!反观窦建德,虽新破孟海公,然其将骄卒惰,锐气已泄!我军若据虎牢,便是扼其咽喉,据天下形胜!他若不知死活,冒险来攻,我军以逸待劳,破之必矣!他若畏我兵锋,逡巡不前,旬月之间,王世充必自溃亡!届时我军携克复东都之威,兵锋正锐,气势如虹,正可乘势北进,一举摧两敌!此乃天授之机,胜败在此一举!”
屈突通等人又请求解除对洛阳的包围,占据险要地形观察形势变化。李世民语气陡然转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下令道:“若迟疑不进,解洛阳困局,坐视贼军抢占虎牢,则新附诸城,必难保全!一旦二贼合流,其势复张,我等再欲求战,岂有今日之利?更待其弊?痴人说梦!战机稍纵即逝,吾意已决,诸君勿复多言!”
决策既定,秦王李世民雷厉风行,即刻将麾下大军兵锋一分为二。他严令屈突通等大将辅佐齐王李元吉,务必继续牢牢围困东都洛阳,不得有丝毫松懈。而他自己,则亲率三千五百名最精锐的玄甲骑兵,如离弦之箭,向东疾驰,目标直指锁钥之地——虎牢关!
唐军白日行军,声势浩荡。旌旗蔽日,铁蹄如雷,庞大的队伍迤逦而行,越过苍茫的北邙山麓,直抵河阳。未作片刻停留,大军旋即折向东南,卷起滚滚烟尘,朝着巩县方向风驰电掣般进发。
洛阳城头,王世充凭高远眺,只见唐军大队人马调动频繁,龙旗招展,却如坠雾中,完全无法揣测李世民此番大张旗鼓东进的真实意图。是增援?是迂回?抑或是……?疑虑重重之下,他终究未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支精悍的骑兵洪流,消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徒留一片未知的肃杀之气,笼罩在洛阳上空。通往虎牢雄关的道路,已然洞开。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