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虎牢关大战(五)(第2页)
群臣屏息,殿内落针可闻。李渊的目光投向兵部尚书所在的方向,朗声道:“今有忠臣良将,再添王师锋锐!益州行台左仆射窦轨,不负朕望,已率巴蜀精兵三万,跋山涉水,星夜驰骋,于日前会师秦王麾下!”
“陛下圣明!”
“天佑大唐!”
殿下顿时响起赞叹与欣喜之声。巴蜀兵源充足,士卒剽悍,窦轨此援,对围困洛阳已久的唐军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更是决胜的关键砝码。
李渊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窦卿忠勇勤勉,率部前往支援,功在社稷!此乃破郑之机已至!”
宰相裴寂适时出列,高声颂扬:“陛下圣明烛照!窦仆射巴蜀之兵,如生力之军,直抵洛阳城下。秦王殿下得此强援,必能一鼓作气,克复东都!伪郑覆灭,指日可待!臣为陛下贺!”
侍中陈叔达亦附议道:“王世充困守孤城,窦建德受阻虎牢,外无强援,内乏粮秣,秦王殿下今又添窦轨将军生力之师,其势如累卵,破之必矣!此诚天下一统之吉兆!”
此时的殿内处处洋溢着对前线胜利的强烈期待,就在这激昂的气氛中,李渊的目光越过前排重臣,落在了班列中一位身形挺拔、气质儒雅却又透着干练的官员身上,此人正是黄门侍郎唐俭。
“唐卿。”李渊的声音带着一种特有的节奏感,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唐俭闻声,立刻手持笏板,步履沉稳地出列,躬身行礼道:“臣在。”
李渊看着他,缓缓说道:“窦轨既已亲率巴蜀精锐驰援秦王,益州行台,国之西南重镇,不可一日无重臣坐镇抚绥,兼理粮秣转输,以固后方,源源接济东征大军。”
他略作停顿,目光转向殿内另一处,声音清晰而威严,点名道:“右武侯将军张长逊何在?”
只见武将班列中,一位身着戎装、风尘仆仆却眼神坚毅的将领应声大步出列,在唐俭身侧不远处单膝跪地,声若洪钟,答道:“臣张长逊,叩见陛下!”
他心中其实有些忐忑,毕竟入朝前那些关于他与突厥关系的流言……
李渊看着这位戍边多年的老将,语气中带着安抚与信任,说道:“长逊平身。卿久镇丰州,熟知边事,忠勤可嘉。此番主动请缨入朝,其心可鉴。”
张长逊起身,恭敬肃立:“谢陛下!”
李渊的目光再次转向手持笏板、静候旨意的黄门侍郎唐俭,斩钉截铁地命令道:“黄门侍郎唐俭,宣敕!”
“臣遵旨!”唐俭躬身领命,随即挺直腰背,从早已侍立在侧的中书舍人手中,郑重接过一卷用黄绫包裹的敕书。他神情肃穆,缓缓展开敕卷,用清晰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向整个朝堂宣读道:
“门下:
国之藩屏,赖于良牧;军之资给,系于能臣。丰州总管、右武侯将军张长逊,志怀忠果,夙着勤诚,守御北门,克安边鄙。今益州行台,地控巴蜀,职司转输,兼固西南,事体尤重。以尔干略,允膺斯任。可检校益州行台右仆射,仍领右武侯将军,总判行台庶务,抚绥军民,督运粮秣,以佐东征!
主者施行。
武德四年四月某日”
敕书宣读完毕,殿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低低的议论。张长逊本人更是身体微微一震,脸上瞬间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激动与感激。检校益州行台右仆射!这是何等重要的职位!不仅掌管富庶的巴蜀之地,更肩负着为洛阳前线数十万大军提供后勤保障的重任!这不仅是莫大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立刻再次深深躬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却异常坚定的宣誓道:“臣张长逊,叩谢天恩!陛下不以臣愚钝,委以重任,臣必当肝脑涂地,恪尽职守,安抚益州,督运粮草,绝不负陛下信任,绝不负前线将士血战!”
李渊看着伏地的张长逊,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温言道:“张卿请起。朕知你之能,亦知你之忠。益州之事,关乎东征全局,望卿好自为之,勿负朕望。赐坐!”
“谢陛下!”张长逊再次躬身谢恩,在宦官引导下坐于赐予的锦墩之上,脸上犹自带着振奋的红光。这份敕命,彻底洗刷了他入朝前的疑虑,更将他推向了帝国统一大业的关键位置。
张长逊生于京兆栎阳(今陕西临潼),精于骑射,隋朝时以里长之职入仕,因参与平灭陈朝之功升任上开府,后累迁至五原郡通守,成为北疆重镇的军事长官。隋末天下大乱,中原板荡,他迫于形势依附突厥,被授予“割利特勒”称号,但仍暗中维系与中原的联系。
义宁二年(618年)四月,李渊晋阳起兵后,张长逊审时度势,率武都、宕渠、五原等郡归附唐朝,展现了对时局的敏锐把握。李渊嘉其忠义,授其为五原太守、检校(代理)丰州总管,命其镇守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