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虎牢关大战(五)(第3页)
唐初的丰州(武德年间)位于今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至磴口县一带),是中原王朝控制河套平原西套(后套)的核心军政区,丰州治所(政治中心)设在九原县(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北),位于黄河“几”字形大弯顶端的西套平原腹地。
按《元和郡县图志》载:“丰州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南至灵州九百里。”辖区东界至乌兰布和沙漠(接朔方郡);西界至乌兰山(毗邻突厥地);南界至黄河(与灵州相望);北界至狼山(阴山山脉西段)。
丰州军事要冲,自古便有“塞上锁钥”之称的控遏狼山通道、丰州北部的高阙塞(今乌拉特后旗狼山口)是突厥南下的关键孔道,唐军凭此要塞截击漠北骑兵。武德四年(621年),张长逊任丰州总管时,突厥颉利可汗正是经此路屡次进犯。
另又“河套金角”之称的经济粮仓,此地引黄河灌区依托秦汉古渠系统(如光禄渠),成为西套平原形成唐代最大军粮食屯区,至贞观初丰州屯田岁收粟米三十万石,养活了河套驻军。
此外,当地也是民族治理枢纽,安置归化的突厥族人,丰州下设九原、永丰、丰安三县,永丰县(今磴口县)专用于安置归降的突厥铁勒部众(如契苾何力部族),成为唐初“羁縻北疆”的样本。
在丰州任内,张长逊屡建奇功。我们前面章节提到的当梁师都、薛举勾结突厥企图南侵时,张长逊假传唐廷诏书,离间突厥莫贺咄设,挫败了他们联军计划;武德元年(618年),又及时化解外交危机,唐使高世静因始毕可汗猝逝滞留丰州,继位的处罗可汗怒而欲南侵,张长逊紧急命高世静携金帛三万段出塞吊唁,以“专致赙赠”之智退突厥大军。这些功绩使他获封光禄大夫、安化郡公,后因随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时主动驰援、不待朝命而至,再赐锦袍金甲,进爵巴国公,成为李渊最为倚重的边将之一。
然而,因为张长逊长期经营北疆、与突厥往来密切的履历,也引发唐廷少数朝臣的猜忌。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初一,面对“久居丰州,为突厥所厚,非国家之利”的流言,张长逊主动请旨入朝自证清白。
时值太子李建成北伐稽胡,张长逊率部与太子会师,借机抵达长安。唐高祖李渊洞察其忠,不仅任命其为右武侯将军,更在益州行台左仆射窦轨率巴蜀军东调会合秦王围攻王世充之际,委派张长逊以检校(代理)益州行台右仆射之职,命其接掌窦轨留下的西南政务与后勤重任。这一任命既是对他军政才能的认可,亦以实权职位彻底消弭了朝野对其忠诚的质疑。
纵观张长逊武德四年前的生涯,从隋边将到唐臣,从周旋突厥到镇抚丰州,其每一步抉择皆紧扣乱世存续与家国大义,最终以“北御突厥、西定巴蜀”的双重功绩,奠定其在初唐军政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对张长逊的任命结束后,皇帝李渊的目光扫过唐俭和张长逊,最终投向满朝文武,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说道:“窦轨为锋,张长逊为后盾!此乃朕为东征所铸之双翼!望诸卿同心戮力,各司其职,静待秦王荡平东都,献俘阙下之捷报!”
“臣等谨遵圣谕!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之声再次响彻太极殿。黄门侍郎唐俭宣敕的余音仿佛仍在梁柱间回荡,一场围绕着洛阳决战的宏大布局,在这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已然落定。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