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91章 虎牢关大战(七)(第2页)

一位满脸虬髯的将领站起身,粗声道:“我十万大军在此,士气可用,正该一鼓作气,踏平虎牢关,生擒李世民!岂能畏敌避战,绕道千里?”

“正是!”另一将领附和着说道,“书生之见,纸上谈兵!那山西山路崎岖,大军劳师远征,若李世民不顾关中,先破洛阳,再回师截击,我军岂不腹背受敌?风险太大!”

又一被收买的人对着窦建德抱拳道:“大王,王世充危在旦夕,声声泣血求救。我大夏以信义立国,若见死不救,岂不为天下英雄耻笑?当趁唐军与我相持疲惫,速战速决,解洛阳之围,方显大王神威!”

这些动机不纯的将领们七嘴八舌,将凌敬的战略贬得一文不值,极力鼓吹即刻决战。王琬、长孙安世更是叩头如捣蒜,悲声不绝。

再看窦建德,他脸上刚浮现的意动之色渐渐被犹豫和所谓的“义气”所取代。他看了看群情“激奋”的将领,又看了看地上苦苦哀求的郑使,最终长叹一声,转向凌敬,语气中带着歉意却异常坚决:“凌先生之策,确是高论。然……”他顿了顿,继续道“如今众将求战心切,士气正盛,此乃天意助我破敌!且郑国倒悬待救,危在旦夕,我若舍之而去,是为畏敌怯战,更是背弃盟友信义!此非丈夫所为!”

说着,他大手一挥,仿佛要挥去那个充满诱惑的北进方案,“我意已决,当与李世民在虎牢决一死战,解洛阳之围!”

凌敬脸色大变,急趋上前,言辞恳切的劝说道:“大王!切不可因小信而失大利啊!此乃……”

哪知他的话尚未说完,窦建德已面露不耐,厉声道:“先生不必再言!军国大事,我自有主张!来人,请凌祭酒下去歇息!”

左右侍卫领命,应声上前,不由分说地将仍在力争的凌敬“请”出了大帐。

凌敬早年加入窦建德起义军后,因“足智多谋,有大志”被任命为主簿(掌文书机要),成为军政核心幕僚。窦建德在河北建立夏政权后,凌敬因屡献良策渐获夏王信任。他以劝谏宽仁,树立了夏政权的道义形象。

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攻破赵州,俘虏唐将张昂、陈君宾等,因对方坚守不降欲处死。凌敬得知后,立即以身劝谏,强调忠臣应受尊重,并举例窦建德麾下大将高士兴曾投降罗艺之事,点明诛杀忠臣将动摇军心。窦建德当年纳谏释俘,此举成为夏政权“宽厚从谏”的典范。

自此,凌敬一直参与夏政权军政决策,不久升任国子祭酒,又因屡献战略,窦建德擢升其为国子祭酒(最高文教官职),标志其正式进入夏政权领导决策层。此职虽属文教,实为窦建德笼络士人的象征,凌敬借此直接参与核心军议。

凌敬最为人称道的事件发生在武德二年(618年)赵州之战后。窦建德因唐将张道源等人坚守不降而震怒欲杀之,凌敬以“犬各吠非其主”为喻,直言杀俘将寒将士之心,并反诘窦建德:“若您的大将高士兴见敌即降,您当如何?”此谏直指窦建德用人矛盾,终使其释放俘虏。此事不仅体现凌敬的胆识与辩才,更奠定其“强谏诤”的谋士形象。

凌敬当时虽名义上是文教官职,实为窦建德笼络河北士族、构建政权合法性的关键设置。凌敬借此跻身核心决策圈,成为少数能直接影响窦建德战略的高级幕僚。

隔日,凌敬献计被拒的消息传到后帐,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忧心如焚,急忙来劝:“大王!祭酒凌敬乃智谋之士,其言不可不听!如今虎牢难下,何不依他之计,自滏口(邯郸峰峰矿区)乘虚而入,席卷山北(山西),再联合突厥西攻关中?唐军必回救,郑围自解!若再顿兵于此,空耗钱粮士气,何时才能成功?”

曹氏的分析句句切中要害,几乎点明了凌敬战略的核心与联合突厥的外交手段。然而,被“义气”和将领们“高昂斗志”裹挟的窦建德,此刻已听不进任何迂回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