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凌云朗月

第291章 虎牢关大战(七)(第3页)

窦建德听闻夫人之言,断然摆手,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面带怒色道:“妇人焉知军国大事!我既为救郑而来,郑国命悬一线,我岂能畏敌而失信?此战必打,勿复多言!”

曹氏(史称曹皇后)作为窦建德之妻,其生平虽因史料有限难窥全貌,曹氏具体家世不详,但早年在窦建德尚为平民时就已嫁其为妻。两人皆以节俭朴素着称,隋末民生凋敝的环境塑造了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

隋炀帝征辽东时,窦建德任二百人长,因目睹兵民困苦愤而抗命,助孙安祖聚众高鸡泊起义。后窦建德全家被隋军杀害,他率残部投奔高士达。此间曹氏始终跟随,在窦建德辗转河北、山东的起义初期,她既是生活伴侣,也是精神支柱。

窦建德(618年)自立称夏王以后,曹氏虽为王妃(后为皇后),仍“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与民间疾苦共情的行为,成为窦建德政权“仁厚”形象的重要符号。

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击败宇文化及,俘获隋宫数千宫女及大批官员。曹氏主张遣散宫女、善待降臣,窦建德纳其言,释放宫人并任用隋官如裴矩等,此举赢得士民归心。

武德二年八月,窦建德迁都洺州,正式建立天子旌旗,册封曹氏为皇后。此时大夏据河北、山东,与唐、郑鼎立。曹皇后虽无实权,但其德行成为政权合法性的精神内核,史载“河北百姓至今思之”。

但曹氏并非仅居深宫,窦建德与突厥联姻、礼遇隋室遗族等决策,均隐含维系政权正统性的意图,曹氏作为核心家庭成员,对此类政治运作也有参与。窦建德欲杀俘将张道源等人时,曹氏虽未直接谏言,但谋士凌敬以“犬吠非主”喻忠臣,窦建德释俘。此事侧面反映曹氏与凌敬等文臣共享的仁治理念,已经影响了窦建德的政策倾向。

至武德四年(621年)虎牢关战役前,曹皇后已深谙夏政权存亡之道,她已经看到窦夏政权内部存在的隐患,当时,窦建德因误杀大将王伏宝、谋士宋正本,导致谗言横行、决策闭塞。面对外部危局,王世充困守洛阳,窦建德受“唇亡齿寒”之说所动,欲冒险直援。

曹氏基于对丈夫性格的了解和战略判断,在凌敬提出“北渡黄河、西取关中”的奇策后,迅速支持该方案,并进一步提出联突厥、击唐虚的补充策略,展现出超越时局的前瞻性,已然是危机中的清醒者。

曹氏生平止于虎牢关之败,窦建德战败被俘杀后,她随齐善行等携传国玺降唐,此后史册再无记载。其形象被后世提炼为“俭德皇后”,以身作则的朴素作风,成为隋末乱世中罕见的道德标杆。她的生平轨迹,实为隋末农民政权理想主义精神的缩影,在野心与仁德、存续与道义的撕扯中,最终湮没于历史洪流。

然而,当年凌敬的良策,最终湮没在郑使的哭求、将领的腐败私心与窦建德那近乎固执的“信义”枷锁之下。若窦建德纳其谏,或可改写唐朝统一进程,不过,历史长河终究不会倒流,夏军的命运齿轮,在虎牢关前,已经无可挽回地滑向了覆灭的深渊。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