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朱元璋父子知朱应成婚!(第2页)
婚宴的热闹还在持续。军营里也是一片欢愉的景象。
这一场婚宴,或许没有邀请到众多达官贵人,也没有弄得满城皆知,但对于朱应而言,能够在军营里与自己出生入死的袍泽兄弟们共同庆祝这一人生大事,他已经感到无比满足。
今日,他终于给了自己深爱的女人一个名分,正妻之名分。
更给了她一个热闹非凡、充满真情实意的婚宴,在他心中,一切都值了。
时间在这热闹喧嚣的氛围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至深夜。
军营校场上的热闹依然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将士们的热情依旧高涨,仍然有许多在开怀畅饮。
但卜万与黄垚已经先一步离开了。
朱应面带笑容,向着军营属于他指挥使的官邸走去
。来到官邸前,他轻轻推开房门,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屋内的宁静。
屋内,沈玉儿正安静地坐在榻上,头上盖着红盖头。
她身姿端庄,双手交叠放在腿上,静静地等待着朱应揭开盖头的那一刻。
看到这一幕!
朱应浮现出温柔的笑容。
虽说在归于大宁后,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但如今举行了婚宴,明媒正娶,从今以后,沈玉儿彻底属于他了。
深吸一口气,平复内心的喜悦,缓缓走上前。
朱应拿起了准备好的秤杆,轻轻挑起沈玉儿的盖头。
今日的沈玉儿,身着华丽的婚装,显得愈发美艳动人。
“玉儿。”朱应走上前,轻轻握住沈玉儿的手:“从今日起,你是我的妻子了。”
“夫君。”沈玉儿抬起头,温柔喊道。
“歇息吧。”朱应温和地说道。
随后,一切尽在不言中!
……
北平城,燕王府大殿内。
“末将,参见王爷。”张玉身着战甲,一身戎装,刚刚归来的他显得有些风尘仆仆,他躬身一拜,向朱棣行礼。
“哈哈,张将军。”
朱棣满脸笑容,大步从高位上走下。
走到张玉身边,伸出手,重重地拍了拍张玉的肩膀,显得十分亲切。“回来就好了。本王已经让人在军营里准备了酒肉,就等着出征的将士们归来犒赏了。”
“末将让王爷失望了。”张玉抬起头,脸上满是惭愧之色。
“此番出征辽东,我北平军五万将士回来不到三万人,其中还有不少伤残。”
说出此话时,张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愧疚。
看着眼前低着头,一脸惭愧的张玉,朱棣脸上没有丝毫动怒的神色。
相反,朱棣带着一种宽慰的笑容,再次拍了拍张玉的肩膀,继而安慰道:“张将军!铁岭之战,本王已经知道了前因后果。”
“纳哈出手段阴狠,以一城性命来设伏,蓝玉都未曾看透,何况是你?”
“此战,你能够活着回来,能够带着近三万兄弟归来就是幸事了。”
朱棣的眼神中充满了理解与包容,根本没有任何动怒。
虽然朱棣人在北平,但他对于辽东战场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甚至于许多军机大事应天方面还一无所知,他就已经提前知晓了。
这就是朱棣的手段,他的情报网络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遍布各地,将诸多消息都尽收眼底。
对于铁岭之战,纳哈出心狠手辣布局,即便朱棣遇到了,或许也难以一眼看透其中的杀机。
虽说蓝玉遭伏,差点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但朱棣却根本没有小看蓝玉。
相反对于蓝玉,朱棣从心底里带着一种敬重,这种敬重无关乎人品,而是对于蓝玉统兵才能的由衷认可。
在朱棣眼中,蓝玉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军事智慧和指挥能力,是值得他学习的。
“多谢王爷宽恕。”
张玉抬起头,眼中满是感激之色。
“朱应。你应该见过了吧?”朱棣笑着问道,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好奇,充满了对朱应探究的欲望。
“回王爷。”张玉立刻回道:“见过了很多次。而且启程归来时,末将也与朱应将军一路同行了几日。”
“那你说说,这朱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棣微微眯起眼睛:“本王在北平已经听过了他不少消息了,可终究是纸上得来。”
“今日,本王也想知道这朱应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朱棣声音中带着几分探究的意味。
闻言!
张玉脸上浮起了一抹沉思之色,他微微低下头,思虑一刻后,开口道:“回王爷。如若从末将的角度来看,从军中战将的角度来看,朱应,乃是当世悍将。”
张玉的声音十分坚定,似在诉说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他每每统兵皆是悍勇冲杀,总是冲在士卒的最前面。”
“而且他统兵的根本就在于一句话,将不偷生,士不畏死。”
“也正是如此,大宁边军在他的带领下战力无比强横。”
“如今大宁边军的兵卒都称朱应为大宁战神,更有人将他与昔日悍勇无敌的西楚霸王相比。”
“他之勇力,他统兵战法,当真是厉害,末将也是深为敬服。”张玉一边说着,对朱应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毫无掩饰。
听到这些,朱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大宁战神!堪比昔日西楚霸王!能够得此称谓,的确可见其悍勇。”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似对朱应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第一次知道朱应名字时,自然是朱应之名首次出现在应天的时候,但朱棣也是更早收到了消息。
第一次,是朱应在北疆悍勇杀敌,力斩百人的时刻。
那时候,就有人提及朱应勇力之惊人。
只不过那时候的朱棣也并没有太过关注,毕竟在他看来,猛士相比于智勇之将,显然是后者更为重要,更能够引起他的重视。
在朱棣的心中,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要有势不可挡的士气,更要有统兵之智,善战之谋。
“他为人如何?秉性如何?”
朱棣又看向张玉,再次问道,仍然是充满了探究之意。
据朱棣所知,朱应的真实年龄应该都不到十七岁,毕竟之前沈家将朱应送入大宁边军时,据那犯官所言,年龄是略微提高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