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朱元璋父子知朱应成婚!(第3页)
如此年轻就已经功成名就,还得封冠军之爵号。
按理而言,必是年少轻狂的那种。朱棣迫切地想要知道朱应秉性究竟如何,为了下一步拉拢做准备。
“王爷。”张玉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以末将对朱应将军的了解,他为人十分的纯良,而且十分重军伍义气,简洁来说,那就是重情重义。”
“而且待人处事也从不跋扈,更没有任何年少轻狂的倨傲。”
张玉一边说,一边轻轻摇头,感叹朱应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对朱应的认可。
这就是朱应在他心底的印象了。
虽然他年龄比朱应长了很多,但毕竟在军中为将多年,看人还是很准确的。
不过,在听到这些后!
朱棣点了点头,脸上却是露出了一抹复杂之色,心底暗暗思虑:“如此年轻就取得功成名就,却不年少轻狂,并无锋芒展现!难不成这世间真的有完人不成?”
朱棣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与困惑,这与他所料完全不同。
朱棣,这位久已就藩的王爷,在北平的王府中已然度过了许多个春秋。
身处这般高位,他平日里习惯于俯瞰众生,久而久之,自认为对人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
在他心中,人无完人,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
无论是军中那些冲锋陷阵的士卒与战将,还是朝堂之上勾心斗角的官吏,亦或是地方官府中处理繁杂事务的官员,乃至民间为生计奔波的普通百姓,形形色色的人,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份。
士卒入伍,多是为了那一份粮饷,盼着能在战场上奋
勇杀敌,博取战功,从而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战将统领大军,怀揣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功勋,获取更大的权柄,好让自己的威名远扬。
文臣官吏们则一心想着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施展抱负,期望权力大涨,同时也能在青史之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为后世所铭记。
商贾们更是精明,无利可图的事绝不肯做,没有利益的驱使,他们连早起都觉得浪费精力。
在朱棣看来,只要是人,便必定存有私心,而对于上位者而言,这私心恰恰是掌控臣属的关键所在。
这一理念,还是昔日他尚在应天时,是得自己父皇教导的!
对此,朱棣铭记于心,且在多年的藩王生涯中不断验证。
身为上位者,朱棣明白,他可以容忍臣属怀揣私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一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唯独不能容忍臣属脱离自己的掌控,而私心,正是拿捏臣属的最佳手段。
也正因如此,当听闻朱应的诸多事迹后,朱棣便想着通过张玉来深入了解此人。
他深知,知晓了朱应的秉性,未来便有机会将其掌控,为自己所用。
朱棣缓缓踱步,面带思索。
他实在难以相信,在这世间竟有如此完人。
“本王绝不相信这世间会有毫无贪图的完人。”
“只要是人,那必然有私心,看来以后还是要多派人了解这朱应,派些探子进入朱应的府中。”朱棣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严肃,暗暗在心中做下决定。
突然。
朱棣停下脚步,脸上重新挂上笑容,看向张玉,开口问道:“据本王所知,朱应,还尚未婚配吧?”
这一问,显然是藏着什么深意。
“的确未曾婚配。”张玉立刻回答道,“不过末将与朱将军同行时了解到,朱将军似有一个青梅竹马。”
“男人,有妻有妾很平常。”
“以朱应如今的身份,理当迎娶一个家世与他相等的小姐。”朱棣微微仰头,饶有深意地说道。
一听这话,张玉眼前一亮,仿佛瞬间明白了朱棣的意图,急忙说道:“王爷是打算给朱应介绍一门亲事?”
朱棣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得意,说道:“本王的确是知道不少大家闺秀,想要找几个能够配得上朱应的也并非难事。”
朱棣心想,一旦通过自己介绍联姻成功,那朱应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他可拉拢的对象,日后定能为自己所用。
然而!
就在朱棣心中暗自盘算之时。
“报!”金忠快步来到了燕王府大殿内,躬身一拜,向着朱棣禀告道:“启禀王爷,大宁传来了一个消息,大宁指挥使朱应,成婚了。”
此话一落,朱棣原本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脸色也瞬间变得阴沉起来。
他猛地站起身,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拳头,心中暗想:“好不容易想出的拉拢之计,竟然就这样被打破了!”
不过。
表面上朱棣还是十分镇静。
“朱应成婚?”朱棣平静问道:“娶妻还是迎妾?”
“回王爷,”金忠立刻回道:“朱应将军是迎娶正妻。”
“正妻?”朱棣眉头紧皱,继续追问道,“是哪家的小姐?”
“回王爷,”金忠小心翼翼地说道:“是一个名为沈玉儿的姑娘,似乎…似乎是北平沈家之女。”
“只不过,似与沈家断了关联。”
“此番朱应将军成婚,既没有向沈家下聘,也没有向沈家下书。”
金忠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朱棣听后,眉头皱得更紧了,脸上明显露出不悦之色。
“竟然就这样成婚了。”
“还是一个商贾之女。”
朱棣脸色略微难看了起来。
心中也实则有些懊恼。
好不容易看到的拉拢朱应的机会,就这样没有了。
而在大明都城,应天!
文渊阁内。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正坐在其中,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此时,他们也收到了朱应成婚的消息。
朱元璋轻轻抚摸着胡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朱标则微微皱眉,同样也是露出一丝若有所思的神情。
父子二人对这一消息的反应,隐藏在这平静的面容之下,让人难以捉摸。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