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朱权:四哥,这朱应怎么那么像雄英(第2页)

话语间,朱权的声音微微颤抖,似乎在压抑着内心的激动。

“什么感觉”

朱棣追问道,脸上也透出几分好奇来。

“朱应,他太像雄英了。”

朱权的声音虽然低沉,但此刻,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一般,敲击在朱棣的心头。

“虽然在样貌上,他与雄英小时候并无太多相似之处,但那一双眼睛,简直一模一样。”

“若不是我亲眼看着雄英下葬,我真的会怀疑朱应就是雄英。”

“太像了,简直是如出一辙。”

“完全就是一个人的眼睛。”

“而且如果仔细看,从他的眼睛看下去,好似有着雄英昔日的几分轮廓似的。”

朱权的眼中闪烁着惊叹与疑惑,此刻,他也看着朱棣,似乎也试图从朱棣的身上找到答案。

听到朱权的这番话,朱棣原本深埋在心底的疑虑瞬间被点燃。

那些曾经被他刻意遗忘的念头,此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十七弟也觉得这朱应像雄英”

朱棣惊讶问道,声音微微提高,带着一种难以置信。

“雄英当初常与四哥一同玩耍,四哥自然更能分辨。”

“那一双眼睛,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朱权肯定的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愈发认真。

话音落下。

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十分复杂,沉默不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唉。”

朱权长叹一声,眼中流出无尽的怀念之色:“以前小时候,雄英总是带着我和十二个哥四处玩耍。”

“那时候,他年纪虽小,却鬼点子极多,总能想出各种新奇有趣的玩法。”

“而且,只要有雄英在,无论我们闯了多大的祸,父皇再大的火气也会瞬间消散。”

“自从雄英和母后相继离世后,父皇仿佛变了一个人,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

“大哥也不再像从前那般开朗,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若雄英还在,那该多好啊。”

说着。

朱权的声音都带着几分哽咽,他的眼中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眷恋。

更有对昔日跟他一起长大,玩耍的侄儿的思念。

朱棣静静的听着朱权的回忆,却没有感触,反而脸色却愈发难看。双手都不自觉的握紧。

若朱雄英真的还活着,那他心中刚刚燃起的野心,岂不是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朱雄英作为嫡长孙,拥有大明的大义名分,朝堂礼法的支持,还有淮西勋贵们的拥护,其地位可谓是坚如磐石,无人能够撼动。

哪怕是真的如姚广孝所言,未来太子朱标命数不长,可只要有着朱雄英在,一切都不会有所改变。

“难不成,朱应与雄英之间真的存在某种关联”

此刻,当又有人说出朱应与朱雄英极为相似,朱棣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不安。

甚至于,他越想越觉得可怕,那种不安感越来越强。

“四哥,你脸色为何如此难看”

“莫不是受了风寒”

朱权从回忆中回过神来,一抬头,正好看到朱棣那难看的脸色,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担忧之情。

他关切地走上前,伸手想要探一探朱棣的额头。

朱棣这才回过神来,向后一躲,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事,方才只是想得入神了。”

“听你说起雄英,我也不禁想起了许多往事。”

朱棣的笑容显得有些僵硬,眼中还残留着一丝忧虑。

“唉,这种话我也只敢在四哥面前说。”

“在应天的时候,就算是面对母妃,我也不敢提及雄英。”

“毕竟,这是父皇与大哥的禁忌。”

“谁要是不小心提了,免不了要遭受一顿责罚。”

朱权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

看得出。

对于自己父皇,哪怕是提及了一句,他都透出了一种恐惧来,说出刚刚的事情似乎都还心有余悸。

“父皇让你来就藩,可曾说过辽东府以后是否归你节制”

“还有,大宁府的兵权又是如何安排的”

朱棣强压下心中的波澜,转换话题,笑着问道。

他的眼神看似漫不经心,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几分紧张与期待。

“大宁府的五万边军,应该是归我节制。”

朱权如实说道:“但会州卫,还有辽东府的两个卫,我就不太清楚了。”

“而且,具体的节制令,父皇还未下达。”

“我也不知道日后究竟是节制大宁卫,还是会州卫。”

朱权微微皱起眉头,带着几分迷茫。

对于未来自己如何节制大宁府,还有兵权,他也是并不知道太多的。

当然。

哪怕此刻知道的并非太过清楚。

可在朱棣面前,朱权毫无保留,将他所知的一切都坦诚相告。

他本就心思单纯,此番前来就藩,只是奉了父皇的旨意,一心只想治理好大宁府。

虽然身为藩王,但在他心中清楚,一切财政、兵权从根本上来说,仍受朝廷调度,直接受命于兵部。

边境藩王最大的权力,便是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能够更加灵活的调兵遣将,以应对危机。

朱元璋精心设置的边境藩王镇守体系,环环相扣,既拱卫了大明江山,又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

然而!

朱元璋却未曾料到,这一体系在原定的历史未来下会引发诸多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