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386章 达利安造船厂(第2页)

 “我最后一次提醒你”布鲁西洛夫严肃道:“负面的话不要讲。”说完,迎着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向广场边缘的临时指挥部走去。

 苏托尔明又看了一眼那个火车头,喃喃道:“那个年轻的总督会不会也来这里呢?”

 站在“尬德”视角,我可以直接告诉他“不会”,因为戈辉带着一众专家去了达利安造船厂。

 达利安造船厂是英、法、德、意四国援建的造船厂,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造船厂之一,合同上就是这么写的,主要由英国和德国主持建设,有德国专家监督,禁卫军总装备部请来江南轮船招商局的人联合监督,法国和意大利只负责出钱,太多的国家参与,不容易协调,容易混乱。

 从一九零六年11月末开始前期准备、选址。戈辉对着500:1的地图和实地照片,在铺栏甸附近的海湾里,没有挑选最适合建厂的位置,而是选了一个一般的位置,不是最好,但也不太坏的地方,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给附近的百姓添麻烦。

 一九零七年三月开始建设,历经两年时间,终于有一个干船坞具备建造能力了。

 全部建成后的达利安造船厂,拥有四个五万吨级干船坞,目前完成了一个,正在做最后的调试、确认,还有三个在建,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多。不是英国人建的慢,是因为建设干船坞本来就比较慢,加上这个时代缺少工程机械。

 两个三万吨级干船坞,完成了百分之七十,还在建设中,主要是因为进场晚,位置不太好,施工量大。

 两个两万吨级干船坞,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五十,因为开建的时间比较晚,位置相对更差,施工量也不小。

 五万吨的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援建的,用战俘换的,比较硬核,法国人只负责掏钱。

 三万吨是德国人援建的,是用技术换的,相当的硬气。

 两万吨的是意大利人援建的,也是用技术换的,意大利人只负责掏钱,德国人负责建设。

 这个五万吨级的一号干船坞,戈辉重点关注,这里投入了最多的人力和精力,不计成本,只为了更快建设完成。

 驻扎大连的快速反应12旅,主要盯着两个地方,一个是发电厂,另一个地方就是达利安造船厂的灯光是不是还亮着,如果没有全部点亮,那就是旅长失职。

 戈辉和带来的一众专家,先参观了已经基本完成建设的五万吨级干船坞,这样的规模,虽然和后世动辄30万吨级干船坞没法比,但是放在当下,已经非常大了。

 他每月都有报告收到,达利安造船厂的建设情况他还是很了解的。抬头看那个四足双主梁的龙门吊机,戈辉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那是自己提供的框架,锦州港务大学研发的。

 德国的船舶工程师特别称赞了这个巨大的吊机,设计非常新颖,肯定能提高舰船的建造速度。站在吊机下面仰脖观察,一动不动。

 英国总工和德国总监督,一起来到戈辉面前,两个人一起介绍了一号干船坞的情况。基本意思就是一号船坞这几天内就可以使用了。

 戈辉最想听的就是这个。

 直接回船厂办公楼开会,戈辉的目的只有一个,建一艘五万吨级的邮轮,设计图已经在仓库了。就是英国白星公司最新的邮轮设计,白星公司计划今年开始建造,所以戈辉才急急忙忙来这里,就是不想被英国人落下。

 戈辉提醒德国船舶工程师,是普通邮轮,不是豪华邮轮。北方特区距离成为发达地区,还十分遥远,无法承受高消费。

 关于建造邮轮,德国船舶工程师提出用德国的焊接标准,而不是英国的铆接标准。戈辉毫不犹豫地同意。

 关于工人,戈辉要求每个工位至少要三名工人,戈辉不但要造船,还要顺便培养更多的造船工人,因为后面还有很七个船坞呢。德国的船舶工程师也表示理解,他没问题。

 第二天上午,简单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开工仪式。

 戈辉参加完开工仪式后,又去了另一个地方,那里连成片平房。入口的大门上写着——大连海军船政学堂。

 这是禁卫海军和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为期十年的合作办学项目。

 从去年七月末确定,到现在历时七个月的筹备,今天是1909年2月17日正式开学。

 第一届学员3000名,他们将成为禁卫海军未来的中流砥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禁卫海军司令王招辉担任校长,海军政委担任政教处主任,海军副司令担任教务处主任,海军副政委刘长贺担任纪律长。

 有一名格林威治的教授担任学术副校长,除了政教处主任外,教务主任和纪律长都有一名格林威治的教授担任。协议上写的很清楚,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教学大纲为主,以北方特区的政治教育大纲为辅,一个都不能少。

 大连海军船政学堂,除了培养中高级海军指挥及技术军官以外,还培养军事舰船设计制造、船舶动力设计制造方向的人才。3000名学员中,有1000人是学习舰船设计制造和船舶动力设计制造专业的。

 开学仪式上同时升起了禁卫海军的军旗和英国皇家海军的白船旗,今天参加开学仪式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两面军旗,将一起飘扬至少十年。

 参加完开学仪式,戈辉又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正式校区,距离平房校舍较远,在瓦方甸风景秀丽的地方。整体规划也是按照戈辉的要求,英国人和王招辉等人共同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