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杂志专访2014.9.19期
《当代歌坛》609期许嵩独家专访——何以吃茶?2014.9.19
●都说文人多桀骜孤僻,音乐人多乖张锋利,然而作为文人中的音乐人和音乐人中的文人,许嵩不过平静沉默了些许。被称为年轻人“精神领袖”许多年,而对争议不置一词,也并未刻意努力做些什么去争取别人的喜欢。倒是源源不断延绵不绝地谱出一首首好曲子写出一篇篇好词。随着现下音乐推广模式的日新月异,“无论哪类音乐,作品本身才是核心竞争力。”于是他两年磨出第五张全创作专辑《不如吃茶去》,编曲构思一如既往究极精巧,东方清音雅乐与西方律动节奏碰撞出许嵩近两年寄情山水悠然的快意人生,也揭示了前人流传下来“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的禅机,是许嵩心向往之的怡然与从容。就好像生活无法脱离文学的提炼渲染,音乐文人的独到和恬淡,正是不容疲惫浮躁的世人错过的古色古香。
究极精致的超脱
以许嵩两年前的《梦游计》来说,《梦游计》比较简单,是最常见的华语专辑模式,“曲风比较综合,比较容易流行,销量比较高。”而刚发行的《不如吃茶去》创作期长达两年,这期间许嵩游历,低潮,起伏。很难想象当下还会有歌手作一张音轨多达两千多条,包含各种几乎失传的稀有乐器的唱片。许嵩穷极精巧的编曲和构思对于相当多的朋友来说是有距离的,然而比起外界肆意脑洞大开和无穷无尽的解读,许嵩自己的说法更具说服力。“它需要生活阅历、玩味文字的兴趣,还需要一份真正安静的听音乐的心情,才能进的去那个世界。这几点都是必要条件。作《不如吃茶去》的时候就已经想得很明白,并不期待它比《梦游计》受更广大群体的欢迎。我自己爽了,一小部分懂我的人拍案叫好了,我就满足了。”
当:很在意一点就是《不如吃茶去》当中中西元素的饱满甚至新奇的元素结合,比如《梧桐灯》里都都克笛与trip-hop,《山水之间》里古筝与爵士吉他。《隐隐约约》里居然有迷幻电子结合马头琴,简直想象之外。这种结合是你“在脑海中预先有了构架这两者相契合”的必然?还是“尝试之后才发现如此契合”的偶然?
许嵩:这两种情况都会有,总之是一边动脑一边动手,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吸引人的事情。
当:整张专辑的创作过程是上面提到的“偶然”多还是“必然”多?
许嵩:还是必然多吧,在实践之前,大部分东西都已经先想明白了。就像交响乐的作曲家没必要在创作过程中聘请一支交响乐团跟在身边不断演奏一样,各种乐器和音色的属性其实已在创作人脑海里了。
当:就创作方面,你已经信手拈来了,但“不如吃茶去”是否真的能离红尘八丈远呢?
许嵩:并不需要远离红尘,若能以云淡风轻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俗务就很好了。
当:从《不如吃茶去》明显变化了唱腔,比以往要厚重很多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许嵩:可能是心境的变化。声音本身倒没有刻意做什么改变,对我来说我关注的重点也不在自己的声线上,我觉得能把一首歌的词曲内涵和特点传达到位的演唱,就是成功的演唱。
当:唱腔上的变化非常让人惊喜,感觉在歌唱方面自信程度也提高了,所以是否可以期待以后更多的现场演出机会,比如说大型演唱会?
许嵩:完全可以!
当:《苏格拉没有底》和《梦游计》尤其后者,是“别人说什么关我什么事我只做自己喜欢的”。《不如吃茶去》是“别人想什么关我什么事我只做自己想做的”,这过程隐约是由“任性”到“随性”的转变?
许嵩:听自己的心声,做自己的判断,搞自己的音乐。外界的评论可以看看,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也仅仅是个参考。
公平与另一种不公平
对于如今的许嵩来说,一张唱片作下来,不过是“一段旅程的结束”,然而正是这种“做唱片给自己给歌迷”的状态,对于没听过许嵩的歌的人来说有可能是一种不公平——他们未必不喜欢他的音乐,许嵩时不时的“抽离”,无形中也就拉大了自己和这类人群的距离。对此许嵩认为,很多事要看缘分,该听到的时候自然就听到,会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他觉得并不需要刻意努力做些什么去争取别人的喜欢。而随着现下音乐推广模式的日新月异,无论是哪类音乐,作品本身才是核心竞争力,这种状态反而相较于以前愈发公平了。在大家都有选择权的现在,许嵩的“不刻意”,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反响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