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杂志专访2016.10.21期

一个被90后奉为“精神偶像”的歌手是如何炼成的?《每日人物》2016.10.21

 每日人物文/卫诗婕编辑/陈璇

 他的走红,是周杰伦现象、韩寒现象为代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在全民网络的小规模重演。

 80后、90后中流传着一句话,“80后的青春都有一个人叫周杰伦,90后的青春满满的是许嵩”。

 出生于1986年的音乐人许嵩,出道10年来发行百首单曲,蝉联过国内几大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音乐榜单榜首。

 很多90后将他视为“精神偶像”。即便这位偶像出版一本个人摄影集,也必须经历严格审查,原因是“鉴于许嵩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与他相关的出版物必须以教科书的标准审查”。

 作为一个70后,太合音乐市场中心总经理老猫,说不清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始终追随许嵩,但他不得不承认,在16至24岁的年龄段人群中,许嵩拥有极大号召力。

 近期发布的新专辑《青年晚报》,在网络上的累计试听量突破7.2亿——又是一个现象级数字。

 那么,这个现象级的90后音乐偶像,究竟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发轫于互联网的青春偶像>

 8月中旬,北京东直门一家商场中庭人山人海,许嵩新专辑签售会在此举办。

 粉丝绕内场排起n个圈的队伍,只有少数能够进入围栏内席地而坐,近距离接触他们的偶像,更多人只能在地下二层大排长龙。甚至还有一些没能抢购到签售版专辑的粉丝,只能站在其他楼层远远围观。待实际签售环节开始,3个小时的等待能够换来15秒——与许嵩隔着一张桌子的距离,看着他在专辑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粉丝几乎是清一色的90后,绝大多数号称从初高中起喜爱许嵩,一路追随至今。他们统一身着白色的t恤,整齐地喊着口号:“音乐纯粹,爱v绝对!”

 vae是许嵩出道时用的艺名,最初只是他的网名。

 2006年,网名为vae的安徽医科大的大二学生,凭着儿时学钢琴与古典音乐打下的底子,用简单的音乐设备录制了一些音乐作品,并上传在个人网站上。

 在传统的流行音乐工业体系里,签约歌手出道有经纪公司的全套运作,包括打榜、媒体宣传、歌友会等,歌手本人仅是流水线上的一环。这原本是个体系严密、门槛极高的行业,直到网络逐渐搬走堆在门前的障碍物。

 音乐爱好者vae的歌曲受到网友关注,人气迅速攀升。90后恰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网络上收获到一个出自草根、自由生长的歌曲创作者,无疑会掀起平凡学生生活的小波澜。

 《断桥残雪》和《清明雨上》一度在很多高中生口中相传。有一位90后说,发现另一个同学也在听许嵩的歌,简直就像找到人生知己一般。

 还有人说,在写作文的时候,用上一两句许嵩的歌词,整个文章瞬间多了文采,常常因此得到高分。

 许嵩成了课余的话题。给最喜欢的女生推荐许嵩的《如果当时》,成为争取异性好感的秘密武器。

 许嵩创作力旺盛。读大学的同时,他每月创作至少一首新歌,吸引着越来越多粉丝聚集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很长一段时间,许嵩坚持单兵作战,独立发表了两张专辑。他的音乐作品一度占领了qq音乐榜单的高地。

 起初,他保持着对公司化操作的审慎。许多经纪公司找来,为他开出许多条件,想要打造他,但他一一拒绝了,因为没有人愿意答应他的条件:容许他继续独立创作。

 那时的他似乎并不需要工业流水线的刻意包装。他的《灰色头像》、《庐州月》等歌曲完全凭借口碑相传,仅《灰色头像》一首歌就几乎超越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彩铃下载。一时间,这个萌芽于互联网的年轻音乐人,也因为“网络歌手”的标签而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