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杂志专访2016.10.21期(第3页)
他经常像对待“我的家人”一样对待粉丝。考虑到学生们都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他多次与专辑出品方压价。
2015年春节,许嵩空降粉丝群用支付宝连发了2个10万元的红包。
此举让粉丝既感动又心痛,不少粉丝在回复中急了:“求你别发了!别个(明星)都是和支付宝合作,有赞助的。就你那么傻,自掏腰包,本来就没接那么多商演,20万不多可也不少啊!”“我们不要红包,就要你好好的。”
同年8月,在杭州为某场活动演唱前,许嵩因急性肠胃炎住院,上台时距离他打完点滴不过1个小时。唱着唱着,他发现自己手上还贴着胶布,他边唱边转了个身,迅速地扯下胶布,掖进了裤兜,因为“怕粉丝担心”。
<音乐行业里的“许嵩现象”>
直到2011年,出道5年后,许嵩签下第一家唱片公司,开始公司化音乐人之路。
据知情人士透露,许嵩签约海蝶的最初,公司高层对他的看法各不相同,“尽管大家普遍认可这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创作人,有些人觉得他很厉害,掌控力很高;可有些人觉得他太自我,听不进其他意见”。
许嵩仍然保持着脱胎于互联网的自由精神。“他习惯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他是对的,不喜欢走经验主义。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强势的人,但是工作中他很坚持自我,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事实上他也总是做得很好。”经纪人刘宝说。
乐评人流水纪倾向于相信这样的说法,“许嵩算是我见过的非常龟毛的创作歌手,是一个高度集权的音乐人”。
签约公司后的首张专辑《苏格拉没有底》在许嵩的主控下,在实体唱片日渐式微的数字音乐时代,获得了23万张的实体碟销量,成了当年华语唱片销售冠军。这为他在之后唱片制作中的掌控权赢得空间。
早期许嵩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制作方面则全靠作坊式的音乐加工,那是属于他的石器时代。流水纪曾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编曲、演唱方面的缺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许嵩找来许多国外编曲前沿的论文,翻译、研读,拼命恶补作曲、编曲、混音剪辑。
到后来,这位乐评人肯定许嵩的勤奋和学习能力,“能用实力说话,让旁人无话可说”。
一直到今天,许嵩依然坚持着在词、曲、唱、编、制各个环节一把抓,这在华语音乐圈同等实力音乐人中找不出第二个。
创作歌手签约经纪公司后被市场裹挟,逐渐与自由和灵气绝缘,是有关新星陨落的耳熟能详的故事模式。
许嵩没有走进这个模式。
签约太合音乐后,许嵩拥有一个更加自由的生长空间。太合音乐市场老总老猫坐在办公室内,打开一份ppt,介绍2016年旗下主要创作音乐人的发展规划。其中,许嵩一栏是:持续鼓励原创,给予充分空间。
“比起商业价值,我们更想促进行业发展。”他说。
放在音乐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有业内人士评价说,在新媒体时代,“许嵩现象”值得更多唱片公司及传统媒体反思,而这样的一个术业有分工的新型合作模式是可喜的。
粉丝跟着许嵩一起成长。一个网名为飞鱼的粉丝提起偶像许嵩,好像谈起一个老友,“他好像一面镜子,照出同样努力的我”。
许嵩今年30岁。这十年间,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大学生成为青春偶像。粉丝见证了偶像的成长及蜕变,并以见证其成长、蜕变而倍感自豪,如同完成自己的理想。
成长和理想,本身就是永恒吸引年轻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