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新浪博客2011.11.18(第2页)
......
于是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件事:克服这种对“失去”的恐惧(相对的克服),必须要依靠对无常的洞察。
我们总是有太多自以为的期待。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好的东西应该恒常”的思维模式。如同我在《想象之中》歌词里点到的:想象之中,雨过自有一道彩虹。想象之中,付出就会有结果。想象之中,这次一定会爱很久......但哪有这么多符合想象之中的事物?你高高兴兴的走出家门的一刻,你不会想象出回家后家里已经遭劫的景象——但那样的倒霉事在这颗星球上每天都在实实在在的发生。
如果我们把这种种意料之外的不利处境看作“倒霉”、“飞来横祸”,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体会无常,还陶醉在暂时的顺境的幻相里。
试着这样想:我此刻坐在电脑前打字,而显示屏居然没有爆裂炸伤我的眼睛,我非常幸运保住了眼睛!
这听起来像是疯子的胡话吗?
可真的有人被屏幕爆裂炸到眼睛的。
假设(只是假设你自己这样做,而不是真的这样)在生活里尝试使用这种高强度的感恩心一段时间,抵御“失去”所带来的痛苦的能力可能会提升。因为或许开始明白:“失去”才是人生的相对常态,我们每一刻几乎都在失去,只不过是失去的程度有没有触动到我们迟钝的脑神经而已;平时这么多次幸运的“没失去”、“保住了”已经真的很好了,很好了。
也许你阅尽人事,经历过大悲大痛、生离死别,早已体味无常;又也许你从来没有感受到无常的存在——我反正不知道你怎么想,你的想法本身也是无常的。但值得你留意的是,你整个人都不是恒常的。
今天的你和二十年前的你在肉身上已经不是同一个你。你身上的细胞早就更新换代,或者衰老病变,你的身体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
今天的你和两个月前的你在思想上也已经不是同一个你。在这两个月里,你所有的外部经历,都在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你涌现了很多新的念头。
——但很多人依然还在把“我就是我”、“坚持自我”这些无知无明的语汇挂在嘴边,不是么?
我早些年遇到过一个人,那天我们面对面坐着,坐大概2米远的样子。
他说:我们来进行对话。你不要问我问题,也不要对我的问题提出疑惑或者寻求补充说明。你只需要答。
我点点头。
他问我:你是谁。
我说:许嵩。
他问我:许嵩是谁。
我一时间愣住了,我想,难道我回答:“许嵩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