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夜探破庙擒诡影,圣意难测召藩王(第3页)

 朱权在与其他藩王联系时,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处境和被监视一事的担忧。辽王回信道,信中言辞恳切,先是表达了对朱权处境的深切关怀,随后大倒苦水,诉说自己在封地也深受朝廷眼线的掣肘,行事处处受限,虽有心为朱权出谋划策,但实在是自身难保,只能承诺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事务上,为朱权提供些许帮助,比如帮忙留意朝廷中一些公开的政令变动。燕王的回信则更为隐晦,信中先是长篇大论地讲述自己如何在北方边境抵御北元的侵扰,强调自身的军事成就和对朝廷的忠诚,而后才轻描淡写地提及朱权的困境,暗示朱权要审时度势,不要轻易做出让朝廷误解的举动,同时隐晦地表示,若朱权愿意在军事上与他加强交流,或许能找到共同应对朝廷压力的方法。朱权反复研读两封信,敏锐地察觉到辽王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失真诚;燕王则心思深沉,其话语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的意图,表面上是关心,实则可能在试探朱权的立场和实力。基于这些分析,朱权决定一方面保持与辽王的密切联系,从他那里获取一些朝廷的琐碎情报;另一方面,对燕王的示好保持谨慎态度,同时暗中派遣心腹,深入了解燕王的军事布局和政治动向,学习借鉴其中可用于自身的经验。

 朱权的心腹在京城调查幕后势力的人脉关系时,线索总是中断,调查人员还受到过不明身份人的跟踪和威胁。朱权和沈书瑶得知后,决定改变调查方式。他们让心腹从与监视相关的小人物入手,并且每次外出调查都做好周密的掩护和撤离计划。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从一个曾参与监视的小喽啰口中得知,此事背后似乎与几个朝中低级官员有关,这些官员行事隐秘,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势力支持。

 一日,朱权正在书房与幕僚们商议对策,王府总管匆匆走进来,神色慌张:“王爷,朝廷使者已至,正在前厅等候宣您即刻进京面圣 ,使者态度十分强硬,只说圣意难测,让王爷即刻动身,一刻都不能耽搁。”朱权和沈书瑶对视一眼,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朱权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明白,此次进京,必定是一场艰难的考验,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他转头看向沈书瑶,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与不舍:“侧妃,此次进京,吉凶难料,你……”沈书瑶打断他,坚定地说道:“王爷,我与您同去,无论发生什么,我们一起面对。”朱权微微点头,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哪怕前方是龙潭虎穴,也要为自己和王府争得一线生机。

 朱权整理好衣冠,稳步来到前厅,面对朝廷使者,他不卑不亢地问道:“使者大人,可知皇上急召本王所为何事?本王也好提前做些准备,以免误了圣意。”使者神色冷峻,犹豫片刻后说道:“王爷,实不相瞒,近日朝中收到密报,称宁王王府有异常举动,再加上您上书削减兵力一事,朝中大臣们议论纷纷,各执一词,皇上对此十分重视,望王爷进京详加解释。”朱权心中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拱手道:“有劳使者大人告知,本王这便随您进京。”

 待使者离开,朱权立刻回到书房与沈书瑶商议。沈书瑶皱着眉头分析道:“王爷,既然是密报和削减兵力之事,那我们要谨慎应对。对于削减兵力,依旧表明是为响应朝廷整军号召,彰显守边忠心;至于密报,我们全然不知内容,只能在面圣时强调王府行事光明磊落,请求皇上彻查。”朱权点头表示赞同:“侧妃所言极是,本王打算在面圣时,详细阐述大宁的军事形势和王府的日常事务,说明削减兵力不会影响边疆防御,反而能优化军队配置,提高效率。只是进京之后,不知会面对怎样的刁难,还需提前谋划。”两人又商讨了许久,制定了多种应对方案,从言辞应对到可能的突发情况处理,事无巨细,力求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