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烽火大宁:危机四伏下的坚守(第3页)
北元军队逐渐逼近大宁,战场上硝烟弥漫。朱权站在城墙上指挥战斗,看着士兵奋勇杀敌,心中充满自豪。然而,北元军队攻势猛烈,大宁防线一度吃紧。
“王爷,敌军火力太猛,我们快顶不住了!”一名将领焦急说道。
朱权眉头紧皱,暗自思索:“不能被动防守,必须想办法扭转局势。”突然灵机一动,对将领说:“传令下去,让骑兵部队从侧翼迂回,袭击敌军后方补给线。火器方阵集中火力,压制敌军进攻。退缩不前者,按军法严惩!”
将领领命而去。不一会儿,骑兵部队如猛虎冲向敌军后方,敌军阵脚大乱。火器方阵发挥强大威力,炮火轰鸣,北元军队进攻势头被遏制。
大宁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一直保持贸易往来和防御默契。此次北元进犯,朱权迅速派使者前往各部落。部落内部对是否支援大宁产生分歧,年轻勇士渴望参战获取荣耀与战利品,部分长老担忧卷入战争危及部落安宁。
朱权的使者向部落首领详细说明大宁与各部落休戚与共的关系,若大宁沦陷,北元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部落首领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支援大宁。一些部落提供大量牛羊、毛皮等物资补充大宁军队给养;有些部落派出精骑与大宁骑兵协同作战;还有熟悉草原地形的部落成员为大宁军队提供北元军队动向情报,协助制定作战计划。
此外,朱权也关注到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他暗中派遣精明使者,带着珍贵的丝绸、瓷器等中原特产前往女真部落。使者向女真部落首领表达大宁希望互通有无、共保边疆稳定的意愿。女真部落虽未直接参与此次战斗,但与大宁达成初步贸易协定,并表示未来若大宁有难,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持。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朝廷援军赶到。原来是钦差大臣回朝后如实禀报大宁紧急情况,朱元璋立即派遣精锐部队支援。
“王爷,援军到了!”一名士兵兴奋喊道。
朱权大喜:“太好了!传令下去,全军出击,务必将北元军队彻底击退!奋勇杀敌者战后重赏,临阵脱逃者斩!”
在援军配合下,大宁军队士气大振,发起全面反攻。北元军队见势不妙纷纷撤退,大宁军民成功击退进犯。
战场上硝烟散去,朱权看着疲惫却满脸笑容的士兵和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大宁的安宁来之不易,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爷,我们胜利了!”沈书瑶激动说道。
朱权点头:“是啊,这是大宁军民的胜利。这场战斗让我们明白,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但战后诸事繁杂,我们仍不可松懈。”
战后,朱权立即着手大宁的重建与发展规划。他组织百姓修复被战火破坏的房屋和城墙,减免受灾百姓赋税,鼓励恢复生产。在农业上,引入新的耐旱作物品种,推广先进灌溉技术;商业方面,重新规划集市,鼓励商户扩大经营,与周边地区加强贸易往来。为确保政策高效执行,朱权制定严格奖惩措施,执行得力的官员给予升迁和赏赐,消极怠工者严惩不贷。
朱权深知文化的力量,利用自己对道学的深厚理解,在大宁城内举办盛大祈福法会。法会上,朱权亲自讲解道学经典中关于安宁、和谐的理念,安抚百姓情绪,凝聚人心。同时,组织王府乐师创作鼓舞士气的音乐,在城中奏响,让百姓感受生活希望。
朱权与沈书瑶等心腹幕僚日夜商讨,制定大宁长期发展战略。军事上,持续加强军队训练,打造精锐边防军;民生领域,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计划在大宁各地增建社学和医馆;外交层面,进一步巩固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联盟,定期互通使者,开展联合贸易和军事演习。
在向朝廷报备王府官员任免时,朱权详细撰写官员履历、政绩和任用理由,用快马将公文送至京城。朝廷收到后,吏部和礼部联合审查,一般半个月到一个月给出回复。若朝廷对人选有疑虑,会要求朱权补充材料或重新举荐。对于大宁军事行动的物资调配,朝廷派遣专门监察官员监督,军费开支需提前报备预算,战后提交详细账目审核。
同时,朱权与其他藩王也有了更多互动。他与燕王朱棣常有书信往来,交流北方防务与练兵心得。朱棣在信中分享自己在北平的军事部署经验,朱权则向他请教应对朝廷猜忌的方法,二人相互支持,共同应对来自朝廷和外敌的压力 。而对于某些行事高调、妄图扩充势力的藩王,朱权则保持距离,暗中观察,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维护大宁的稳定发展。
一日,朱权收到岷王朱楩的来信,信中朱楩对大宁的繁荣表示羡慕,言语间透露出想要效仿朱权在封地发展军事和经济的想法。朱权沉思许久,提笔回信,在信中详细阐述大宁发展的艰难历程,提醒朱楩要因地制宜,同时要时刻注意朝廷的态度,不可操之过急。
“瑶儿,大宁的未来全系于我们之手,切不可有丝毫懈怠。”朱权对沈书瑶说道。
沈书瑶坚定点头:“王爷放心,我定会全力协助您,让大宁越来越好。”
大宁在朱权的带领下,逐步走向繁荣稳定,成为明朝北疆坚不可摧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