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宁惊变:北疆危机与藩王困局权谋起(第2页)

 陈忠抵达大宁后,立刻展开调查。他不仅仔细查阅军屯和商业记录,还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逐一问询。在查看账目时,发现几笔关于军屯物资采购的记录十分模糊,涉及的数额巨大且用途标注不明。陈忠就此询问负责的官员,那官员言辞闪烁,神色慌张。陈忠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必有隐情,加大了调查力度。期间,有神秘人试图贿赂陈忠身边的随从,意图干扰调查,被陈忠及时识破。陈忠不为所动,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追查,终于查明原来是一些地方官员为谋取私利,虚报军屯物资采购,实则将部分物资变卖私吞。而朱权对此并不知情,在知晓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刻配合陈忠对涉事官员进行惩处。此时的官员们,因蓝玉案的威慑,在面对调查时格外畏惧,行事风格相较以往更加收敛,这也让陈忠的调查虽有波折,但进展相对顺利,体现出朝廷制度在规范官员行为上的潜在影响,也符合朱元璋严格把控朝廷的历史背景。

 朱权在边境忙完回到大宁,得知朝廷钦差调查出的问题后,内心虽有波澜,但也明白这是整顿内部的契机。此时又收到建州女真被攻击的求救消息,他陷入了沉思。一方面,若不出兵救援,建州女真一旦被北元吞并,大宁将直面威胁,多年来构建的北疆防御体系也将崩塌;另一方面,出兵则可能被朝廷误解为拥兵自重,且军事资源的调配也需谨慎规划,后勤补给线拉长后如何保障物资供应,战后又该如何应对可能的政治影响,这些都需要考量。他与幕僚们彻夜商讨,综合各方因素后,决定在向朝廷请求出兵的同时,着手准备救援事宜。

 战场上,朱权身先士卒,他身披银色铠甲,手持长枪,骑着一匹矫健的黑马,穿梭于战场。此次救援,朱权将四千五百人分为三个方阵。前锋是一千人的长枪兵方阵,长枪林立,如同一道钢铁屏障,主要负责正面冲击敌阵,打乱敌方的进攻节奏。中军是两千人的刀盾兵和弓箭手混合方阵,刀盾兵在前抵挡敌人的攻击,弓箭手则在后方寻找时机放箭,给予敌人远程打击。后卫是一千五百人的骑兵方阵,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准备包抄敌人或者支援其他方阵。

 朱权提前与阿哈出约定好联络信号和协同作战方案。战斗打响后,阿哈出率领建州女真的勇士们从营地内杀出,与大宁援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在后勤保障方面,朱权提前安排了民夫组成运输队,沿着事先勘察好的路线,源源不断地将粮草和箭矢运往战场。战场上,士兵们的喊杀声震耳欲聋,有的新兵面色苍白却依然紧握武器,眼神中透着紧张与坚定;老兵们则经验丰富,冷静地执行着战术指令。北元骑兵和图伦部一开始凭借骑兵的机动性占据上风,但朱权及时调整战术,命令骑兵佯装败退,引诱敌军深入,随后伏兵四起,将敌军分割包围。

 经过一番激战,北元骑兵和图伦部节节败退。图伦部首领见势不妙,带残兵逃窜。朱权没下令追击,他深知穷寇莫追,且此次出兵是救援建州女真,非与北元全面开战。这场战争的背后,是明朝对北疆局势的战略考量,维持建州女真的稳定,是防御蒙古的重要一环。而朱棣在北方边境听闻此次战事,也密切关注着局势发展,若有需要,随时准备从侧翼支援,共同维护北疆稳定。

 战斗结束,阿哈出对朱权感激涕零:“宁王殿下,此次若不是您相救,建州女真恐怕已不复存在。日后,建州女真定与大宁生死与共。”朱权微笑道:“阿哈出首领不必客气,我们本是盟友,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如今部落受损严重,本王会派人协助重建家园。”

 战争胜利后,朱权立刻从大宁调配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粮食和生活物资运往建州女真。他还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工匠和官员,帮助建州女真规划重建部落营地,传授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技术,以恢复其生产生活。同时,朱权与阿哈出重新商讨合作事宜,决定进一步加强贸易往来,大宁向建州女真提供更多的铁器、布匹等物资,建州女真则以皮毛、马匹等特产作为交换。双方还约定在军事上互相支援,共同抵御北元的威胁。这一系列合作也符合明朝对周边势力的外交策略,通过扶持友好势力,巩固边疆稳定。

 沈书瑶在朱权出征期间,不仅日夜为他担忧,还积极投身大宁当地事务。她凭借对民情的熟悉,组织城中的妇女为士兵赶制军衣,还协助商户们合理调配物资,保障了大宁城内物资供应的稳定。在后续建州女真的重建和合作规划中,沈书瑶参与其中,凭借她细腻的心思,提出在贸易中设立公平的交易市场,规范交易流程,避免争端,为大宁与建州女真的合作贡献了重要力量,她的角色逐渐融入到故事的主线中,与朱权共同为大宁的稳定和发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