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宁烽火:税乱、边患与权斗(第3页)
不一会儿,官员匆匆赶来,朱权与他低声商议后,对百姓们说:“乡亲们,本王已了解情况。这税收政策确实给大家造成了困扰,我们会即刻与朝廷沟通,申请调整。但朝廷的决策需要时间,在此期间,王府会按照人头,给大家发放生活补贴,直至问题解决。同时,我们也会想办法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大家的收入。只是这补贴的资金,需要从王府的历年积蓄以及部分产业收益中抽取,还望大家知晓。”百姓们听后,情绪逐渐平复,纷纷跪地谢恩。朱权看着百姓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妥善解决此事,让大宁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回到王府,朱权便开始着手准备与朝廷沟通税收调整的事宜。他召集了府中精通律法和财政的幕僚,仔细研究朝廷的税收政策和大宁毛纺织产业的具体情况。“此次与朝廷沟通,困难重重。”一位幕僚皱着眉头说道,“朝廷如今对藩王经济管控极严,咱们申请调整税收,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和详实的数据。就说这商队运输,关卡重重,光是各种名目的税费就占了货物成本的近四成,许多小商户根本承受不起,上个月城内的王记布庄,就因为交不起高额税费而被迫关门。而且,原材料采购也受政策影响,优质羊毛的进口关税大幅提高,导致成本飙升。劳动力雇佣方面,朝廷推行的匠户制度虽保障了工匠来源,却限制了人员流动,咱们想招募熟练织工扩大生产,难上加难。”朱权听后,神色凝重,问道:“那以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向朝廷陈明这些情况,又该如何提出合理的调整方案?”幕僚思索片刻后说:“王爷,我们可以先梳理出毛纺织产业对大宁民生和边防稳定的重要性,再统计出税收调整前后百姓的收入变化和产业的发展数据。同时,参考其他地区类似产业的税收情况,准备好对比材料。另外,我们可以提出以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为目标的税收调整方案,既能让百姓受益,也能让朝廷看到我们的诚意。比如,请求朝廷降低羊毛进口关税,或者以合理的补贴形式减轻商户税费负担。对于匠户制度,咱们可以建议在保障朝廷需求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地方产业的用工限制。”朱权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好,就按你说的办。务必尽快准备好材料,本王要亲自过目。”众人领命而去,开始紧张地筹备起来。
朱权深知,儒家倡导“仁政”“民本”,自己身为藩王,治理大宁当以百姓福祉为先。在处理与朝廷关系时,既要恪守臣子本分,又要为大宁百姓争取权益。此次税收调整,不仅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更是向朝廷表明自己忠心和能力的契机。他必须谨慎行事,在朝廷的制度框架内,为大宁闯出一条发展之路。
此外,今年的科举考试中,朝廷对经义策论的要求愈发严格,强调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深度理解和对时政的精准把握。这一政策变动也在大宁引起了反响,不少年轻士子都在努力钻研经典,期望能通过科举入仕,为大宁的发展贡献力量。朱权也关注到了这一情况,他意识到,科举人才的选拔与大宁的未来息息相关。若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廷,或许能为大宁在朝堂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于是,他下令在王府设立学馆,聘请饱学之士为士子们讲学,鼓励他们积极备考。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大宁士子们的赞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朱权在当地的威望。
在对外关系方面,这一年明朝与北元的边境局势虽相对平稳,但小规模的冲突仍时有发生。大宁作为北方边境的重要据点,肩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朱权和赵渊都清楚,在练兵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边境动态,加强防御。他们一方面组织士兵加强巡逻,另一方面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为大宁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