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边陲风云:大宁的危机与抉择(第3页)

 沈书瑶回到王府,得知朱权召集众人是商讨与蒙古和平谈判之事。朱权认为,虽大宁防御增强,但长期战争劳民伤财,希望通过谈判为大宁争取长久和平。然而,他也表示,此事需上报朝廷,由朝廷决定谈判的可行性与具体策略。众人对此展开激烈讨论。一些将领认为蒙古人反复无常,不可信任,谈判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而幕僚们则觉得谈判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要达成合理协议,就能避免战争。

 朱权迅速将众人讨论结果与自己的想法上书朝廷。朝廷经过一番权衡,考虑到北方边境长久的军事压力以及国内经济的休养生息需求,决定先派使者前往蒙古。此次使者不仅要试探蒙古各主要部落,尤其是瓦剌和鞑靼的态度,还要摸清他们内部对于和谈的分歧与共识。使者出发后,大宁上下焦急等待。萧烬羽则带领锦衣卫加强边境侦查防范,以防蒙古在谈判期间突袭,并将侦查情况每日上报朝廷。

 几日后,使者归来,带来了复杂的消息。瓦剌内部对于和谈分成两派,一派以其首领马哈木为首,希望通过和谈获取明朝的物资和贸易特权,故而提出割让部分边境土地、增加贸易税收等苛刻条件;另一派则担心和谈会削弱自身在草原的影响力,态度摇摆不定。而鞑靼则对此次和谈持观望态度,他们一方面希望坐收渔翁之利,另一方面也忌惮瓦剌在和谈中壮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权听后面色凝重,他深知这些情况的复杂性,立刻将详情连同自己的分析再次上报朝廷。朝廷随后组织了多轮朝议,各方势力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强硬拒绝瓦剌条件,加强军事防备;有的则认为可以在土地割让上坚守底线,但在贸易税收方面适度让步,以此分化蒙古各部。

 朱权与幕僚在大宁也不敢松懈,进一步加强大宁防御,以防谈判失败。他们重新评估了大宁周边的军事布局,调配兵力,储备粮草,同时密切关注蒙古各部的动向,随时向朝廷汇报。

 就在大宁筹备谈判时,朝中却传来不利朱权的消息。部分大臣认为朱权在大宁势力过大,威胁朝廷统治,建议朱元璋削弱朱权权力,收回部分兵权。朱元璋接到建议后陷入沉思,他深知朱权对大宁的重要性,但也担心其势力过大。权衡之下,朱元璋并未直接下令,而是派朝中亲信大臣前往大宁,实地考察朱权的行为举措、军队部署以及对朝廷的忠诚度。

 朱权得知消息后忧心忡忡,他明白这是朝中某些势力的排挤打压。他既要应对蒙古威胁,又要承受朝中政治压力,处境艰难。关键时刻,萧烬羽再次挺身而出。他利用锦衣卫情报网,收集了那些企图打压朱权的大臣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证据,呈递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后大怒,下令对这些大臣进行调查惩处,同时对朱权表示信任与支持,明确表示朱权在大宁的作为皆是为了大明江山稳固,勉励他继续守好大宁。

 这场政治风波暂时平息,但朱权和大宁依旧面临严峻挑战。和平谈判结果未知,蒙古威胁仍在,朝中政治斗争随时可能再起。然而,朱权并未被困难吓倒,他带领大宁军民继续加强防御,积极筹备谈判。他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定能为大宁赢得和平稳定的未来。萧烬羽和沈书瑶也在各自岗位上,为大宁的和平稳定贡献力量,他们的爱情,在这动荡时代,如黑暗中的微光,给人带来希望与温暖。

 随着和平谈判日期临近,大宁的气氛愈发紧张。所有人都期待谈判成功,为大宁带来真正和平,但也清楚前方道路充满未知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