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朱权谋策:大宁危局待破

大宁都司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在经历了此前一系列风波后,看似平静的大宁实则暗潮汹涌。朱权站在宁王府的城楼上,望着大宁的山川大地,眉头紧锁,内心忧虑重重。蒙古诸部虽暂时蛰伏,但鞑靼内部正经历权力更迭与部落整合,势力分散却不乏侵扰边境的小规模试探;瓦剌则在逐步壮大,对明朝边境的野心日益膨胀,两者与明朝的关系微妙且紧张,行动逻辑各有不同。

 此时,王府长史匆匆赶来,神色凝重地向朱权汇报:“王爷,据密探回报,瓦剌部落近期频繁调动兵力,似有再次进犯大宁的迹象。而鞑靼那边,斡难河一带的几个大部落正在争夺草场,虽暂无明显异动,但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恐有渔翁得利之心。”朱权听闻,眼神一凛,沉声道:“本王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你速去将几位得力幕僚请来,本王要与他们初步商议应对之策,最终还得听朝廷指示。”

 不多时,几位幕僚齐聚王府议事厅。朱权坐在主位,目光扫视众人,开口道:“诸位,如今大宁面临着瓦剌进犯的危机,鞑靼又在一旁虎视眈眈,大家有何见解,尽管说来。但要清楚,一切决策都得在朝廷规制内,最终由朝廷定夺。”

 幕僚李昭率先起身,拱手说道:“王爷,依属下之见,瓦剌此次来势汹汹,我们应立即加强城防。只是从各卫所抽调精壮士兵,得先行文至兵部,待兵部核准后,才能按指令抽调。将城墙上的守兵增至每五十步一人,务必将投石机、弩箭等守城器械检查完备,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在大宁周边的鹰嘴崖、黑风口等险要之地设伏,这需提前与周边卫所沟通协同,避免冲突。分别设下五百人的伏兵,伏兵需挑选擅长山地作战、熟悉地形的士兵,配备强弓硬弩和长刀。一旦瓦剌骑兵进犯,待其主力进入山谷,以烽火为号,与周边卫所配合,前后夹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不过,这些部署都需快马上报朝廷,听候陛下旨意方能实施。并且,对于鞑靼的动向也不能掉以轻心,需安排三队斥候,每队十人,日夜轮流侦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回报。”

 朱权微微点头,对李昭严谨的态度表示认可。这时,幕僚张泽起身,在得到朱权示意后说道:“王爷,李兄所言城防之策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仅被动防守。瓦剌骑兵机动性强,若我们一味据城而守,难免陷入被动。不如主动出击,派出一支精锐骑兵。但这支部队的组建,从各营挑选骑射精湛、悍不畏死的士兵,总数两千人,需遵循朝廷的兵制规定和兵部的调兵流程。每人配备两匹战马,以便交替骑行保持速度。绕道瓦剌后方,袭击他们的粮草辎重。断了他们的补给,瓦剌大军自然不战自乱。只是此计关乎重大军事行动,必须即刻将详细的利弊分析和后勤补给计划上报朝廷,等待陛下定夺。同时,也得考虑鞑靼在我们出击时趁机发难,要提前与周边卫所协调,在边境布置防线,安排五千步兵,配备长枪、盾牌和少量火铳,以防鞑靼突袭。毕竟当下火铳数量有限、技术也有待完善,不能过度依赖。”

 朱权摸着下巴,沉思片刻后说:“张泽所言也有可取之处。主动出击,可打乱瓦剌的部署,但这也存在风险。我们的精锐骑兵一旦离开大宁,城内的防御力量必然会有所削弱。若是瓦剌佯装进攻,实则另有图谋,我们就可能陷入困境。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在向朝廷请示时,务必将利弊分析清楚,连同应对鞑靼的预案、后勤保障计划以及与周边卫所的协同方案一并呈上。”

 众人一时陷入沉默,各自思考着应对之策。许久,幕僚刘启缓缓起身,说道:“王爷,属下有一计。我们不妨将计就计,故意示弱。在城墙上减少守兵数量,只留老弱残兵巡逻,让瓦剌以为我们防备松懈。同时,在城内的街巷、民居中设下重重埋伏,每处埋伏点安排百人,配备少量火铳、更多的弓弩和长枪。火铳可安排在关键节点,发挥其震慑与突袭作用。不过这些兵力调配,都要提前报备朝廷知晓。等他们攻城之时,先放他们一部分人进城,待其进入预设包围圈,以铜锣为号,关门打狗,将其一举歼灭。整个计划的实施细节,还需详细拟定后上报朝廷,等待批复。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时刻留意鞑靼的动静,防止他们趁乱袭击。可在城外高处设立了望塔,安排专人了望,一旦发现鞑靼有异动,立刻发出警报。同时,与周边卫所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信息互通。”

 朱权眼睛一亮,对此计颇为赞赏:“此计甚妙。不过,要实施此计,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我们既要让瓦剌相信我们防备空虚,又要确保在他们进城后能够迅速合围。这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周密的部署,并且及时与朝廷沟通,得到许可后再行动。而且,这其中涉及城内百姓安危,必须谨慎行事,待朝廷批准后再行动。对于鞑靼,也要安排专门的人手紧盯,一旦有异动,立刻通过正规渠道上报朝廷,并与周边卫所共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