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宁战云下的权力漩涡(第3页)
周世良微微点头,若有所思:“本官相信宁王的为人,不过陛下圣意难测,凡事还是谨慎些好。这几日,我会详细调查一番,若真如宁王所说,本官定会在陛下面前为宁王美言。”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世良在大宁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他凭借监察御史的职责权限,仔细审查军队的编制和装备,详细核查军饷账目,询问众多士兵和百姓,还调查了王府与户部、兵部等部门的公文往来。在调查过程中,周世良看似随意地与朱权和将领们交谈,实则从他们的言语、神态中捕捉每一个细节,巧妙地权衡着各方利益,既不轻易得罪朱权,又确保能完成朱元璋交代的任务,尽显政治智慧。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暗流也悄然波及到了大宁。朱权收到一封匿名密信,信中隐晦地提及朝中两位权重之臣正在暗中较劲,其中一方有意拉拢朱权,承诺只要他表态支持,便会在朝廷为他美言,助他稳固地位,还暗示若他拒绝,恐会招来麻烦。朱权看完信后,脸色凝重,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是一场危险的博弈,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支持任何一方,都可能被另一方视为敌人,而朝廷本就对藩王猜忌重重,卷入这场争斗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
沉思良久,朱权找来自己最为信任的幕僚商议。幕僚听完此事,眉头紧锁:“王爷,此事干系重大。这两方势力在朝中争斗已久,我们贸然站队,只会成为另一方的眼中钉。况且陛下对藩王本就多有防备,若让陛下知晓我们参与朝廷党争,后果不堪设想。”朱权微微点头,神色严峻:“我自然明白其中利害。可如今对方已经抛来橄榄枝,若不妥善应对,也恐生事端。”经过一番商讨,朱权决定以大宁事务繁忙为由,委婉回绝对方的拉拢,同时密切关注朝廷动向,以防不测。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不久后,又有消息传来,有人在朱元璋面前进谗言,诬陷朱权在大宁私自扩充军备,意图不轨,还提及他与朝中某些势力暗中勾结。朱权得知此事后,心中既愤怒又焦急。他深知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消除陛下的疑虑。于是,朱权一方面再次详细整理大宁军队的编制、装备以及此次战事的各项细节,写成奏折呈交朝廷,主动接受朝廷审查;另一方面,他亲自挑选了一批大宁的特产和缴获北元的珍贵战利品,派心腹快马送往京城,献给朱元璋,以表忠心。
在等待朝廷回应的日子里,朱权表面上依旧有条不紊地处理大宁事务,可内心却始终忐忑不安。他时常在王府庭院中踱步沉思,思考着如何应对这复杂多变的局势,守护好大宁,也守护好自己和家人。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就在周世良调查期间,大宁城内突然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命案。死者是一位朝廷派来的官员,死状惨烈,身上多处刀伤,显然是被人谋杀。
周世良得知此事后,立刻将此事纳入调查范围,由于案件涉及朝廷官员,按规制需会同地方三司进行彻查。朱权虽被列为怀疑对象之一,但周世良并未贸然定论,而是有条不紊地与地方官员一同从死者身边的随从入手,详细询问他们事发前后的情况,又对城内与死者有过接触的人逐一排查,整个调查过程严格遵循司法程序,每一步进展都及时记录并汇报朝廷。
朱权得知周世良将自己列为怀疑对象后,又惊又怒,满心委屈,不禁在心中呐喊:我一心为大宁,从未有过任何不轨之举,怎能无端被怀疑?可他明白此刻必须冷静,若慌乱应对只会让局面更加糟糕。他向周世良解释道:“御史大人,此事与下官毫无关系。下官一直奉公守法,怎会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世良意味深长地看着朱权:“宁王莫急,在真相未明之前,本官不会妄下论断。只是这命案关乎朝廷官员,陛下定会关注,还望宁王配合调查,早日查明真相。”
朱权无奈,只能配合调查。他暗中吩咐萧烬羽,利用其在军中的人脉协助调查,一定要尽快查明真相,还他一个清白。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线索逐渐指向了大宁卫指挥使张泽。张泽曾是朱权的心腹将领,一直以来都深得朱权的信任。但他做出贪污军饷、杀人灭口之事,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近年来,大宁官场腐败之风渐起,张泽起初并未参与,但家中突遭变故,他的幼子身患重病,急需大量钱财医治。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一时糊涂,被不法商人诱惑,开始暗中勾结,贪污军饷。当负责监督军饷发放的官员发现他的罪行准备举报时,他为了保住幼子的性命和家族的颜面,在慌乱与恐惧中派人杀害了该官员。
萧烬羽将调查结果告诉了朱权。朱权听后,大为震惊,内心五味杂陈,既为张泽的背叛感到愤怒和痛心,又对他的苦衷感到一丝怜悯 。他在心中长叹:“没想到张泽竟因如此苦衷做出这种事情!他虽有难言之隐,但犯下大错,国法难容。”
于是,朱权立刻下令将张泽逮捕。张泽被抓后,满脸懊悔,将自己的苦衷和罪行一一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