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北疆危局:大宁保卫战与权力漩涡

天刚破晓,第一缕曙光艰难地穿透层层厚重的云层,洒在大宁王府那历经岁月雕琢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清冷的光。自明朝建立已有二十余年,洪武朝的政治、军事体系早已成型,可大宁这片北疆要地,此刻却被阴霾笼罩。

 朱权一夜未眠,双眼布满血丝,死死地盯着桌上那幅详细标注着山川地形与兵力部署的地图。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身为宁王,自就藩大宁以来,他便将守护北疆视为自己的使命,这些年殚精竭虑,却还是没能阻止朵颜三卫的叛乱。

 沈书瑶轻手轻脚走进书房,手中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参汤,柔声道:“王爷,喝口参汤,暖暖身子,一夜未睡,可别累坏了。”

 朱权抬起头,勉强扯出一丝笑容,接过参汤,却只是放在一旁,沉声道:“瑶儿,朵颜三卫此次突袭虽被击退,但他们背后有北元撑腰,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大宁的危机远未解除。咱们手中兵力有限,周边防线漫长,要守住大宁,谈何容易。”

 沈书瑶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地图上,沉思片刻后说:“王爷,如今咱们虽有朝廷旨意可调动军队,但兵力仍显不足。不如向周边藩王求援,共同抵御朵颜三卫。燕王朱棣与王爷向来交好,且燕军实力雄厚,定能助咱们一臂之力。”

 朱权皱了皱眉,缓缓踱步,神色凝重:“向藩王求援,此事非同小可。如今朝廷对藩王本就多有猜忌,若处理不当,恐引火烧身。但大宁危在旦夕,为保百姓安危,或许只能冒险一试。” 朱权深知,身为藩王,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监视,稍有不慎就会招来灾祸,但此刻大宁的局势,已容不得他犹豫。

 于是,朱权立刻修书一封,详细说明了大宁的局势,言辞恳切地向朱棣求援。信写好后,他又挑选了一名最为得力的亲信,命其快马加鞭送往北平燕王府。

 信使日夜兼程,终于抵达北平。燕王府内,朱棣正背负双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他身材高大,眼神中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严与狡黠。这些年,他在北平苦心经营,麾下兵强马壮,对北方局势的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听闻大宁信使到来,立刻命人将其带入。

 信使呈上朱权的书信,朱棣展开阅读,脸色逐渐变得凝重。看完信后,他将信递给一旁的幕僚,沉声道:“诸位对此事有何看法?”

 一位幕僚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王爷,大宁乃北疆重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若大宁有失,北平也将岌岌可危。依属下之见,王爷应即刻出兵相助。”

 另一位幕僚却面露担忧之色,说道:“王爷,此事需谨慎行事。朝廷对藩王用兵本就管控甚严,若贸然出兵,恐被朝廷猜忌,落下把柄。”

 朱棣陷入沉思,他深知幕僚所言皆有道理。大宁局势危急,他不能坐视不理,但出兵又可能引发朝廷的不满。此时,他脑海中不仅想着大宁的危机,更思考着这背后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利弊。

 这时,徐氏从内室走了出来,她仪态端庄,眼神中透着聪慧与坚毅。她似乎早已得知大宁之事,轻声说道:“王爷,妾身以为,咱们可先向朝廷上表,陈明大宁局势之危急,请求朝廷允许咱们出兵相助。如此一来,既能解大宁之围,又能避免朝廷猜忌。”

 朱棣眼前一亮,拍手称赞道:“夫人所言极是,就依夫人之计。” 朱棣与徐氏夫妻多年,深知徐氏智谋过人,她的建议往往能切中要害。

 于是,朱棣立刻命人起草表章,详细阐述大宁的危机以及出兵相助的必要性,言辞恭敬而恳切。表章写好后,他又挑选了一名得力的使者,将表章送往京城。

 而此时,远在应天的皇宫,朱元璋高坐奉天殿龙椅之上,龙椅上的金龙雕刻在晨光下显得越发威严。他身材魁梧,不怒自威,岁月虽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这些年,他夙兴夜寐,即便已入暮年,对朝政的把控仍坚如磐石。朵颜三卫叛乱的消息传来,让他意识到自己对藩王和边疆的布局,或许存在着一些漏洞。

 “诸位爱卿,”朱元璋声如洪钟,威严的声音瞬间镇住全场,“朵颜三卫祸乱北疆,朕决意派兵驰援大宁,此事无需再议。朕命郭英为帅,即刻点齐精锐骑兵奔赴大宁,务必在半月之内平定叛乱,若有延误,军法处置!”

 兵部尚书耿炳文本欲进言防守策略,见朱元璋如此坚决,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得拱手领命:“臣遵旨!”

 这时,礼部侍郎黄子澄满脸涨红,急切地往前跨出一大步,双手不自觉地挥舞着:“陛下,宁王朱权手握重兵,此次朵颜三卫之乱,他守土不力。当下正是削弱藩王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绝佳时机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陛下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他一心想要在皇上面前展现自己的远见卓识,急切地希望能推行自己的削藩主张,完全没注意到周围几位大臣投来的不满目光。

 吏部侍郎齐泰微微皱眉,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心中暗自思忖,此刻朝堂局势微妙,不可贸然直言。他向前一步,微微欠身,恭敬又含蓄地说道:“陛下,黄大人所言也有其道理,只是当下北疆战事紧急,若贸然行动,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臣以为,先平定叛乱,稳定局势,再从长计议藩王之事,或许更为妥当。”齐泰深知在这复杂的朝堂之上,行事需谨慎,要兼顾各方利益,不能操之过急。

 朱元璋脸色一沉,目光如刀般射向黄子澄:“黄子澄,朕已说过,先平叛,后议藩王之事。你若再敢扰乱军心,休怪朕不客气!”黄子澄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跪地请罪。

 退朝之后,朱元璋独自留在奉天殿,眉头紧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

 几日后,郭英秘密抵达应天,连夜入宫面圣。在御书房中,郭英跪地行礼:“臣郭英参见陛下。”郭英身形矫健,眼神中透着忠诚与果敢。朱元璋起身,亲手将他扶起,说道:“郭英啊,此番召你回来,是为了北疆的战事,你常年在外统兵,眼光独到,且直言无妨。”

 郭英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此次作战,臣计划先派精锐斥候深入敌境,摸清敌军虚实与部署。我军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在敌军意想不到的地点发起突袭,重点攻击其粮草辎重。同时,正面战场以火器配合步兵、骑兵协同作战,相互呼应。朝廷需确保粮草、兵器等物资的及时供应,前线将士方能无后顾之忧。”郭英作战经验丰富,性格沉稳,对此次作战已有成熟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