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北疆危局:大宁保卫战与权力漩涡(第2页)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郭英,朕信你不会让朕失望。此去一切行动要听从朝廷指挥,不可擅自做主。”
然而,郭英出征前,就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阻力。负责粮草调配的官员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一会儿说账目混乱,一会儿又说运输人手不够,导致粮草迟迟无法按时足量装车。郭英心急如焚,却又不能发作,只能一次次耐心催促。
同时,朱元璋为他安排的副将,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实际却阳奉阴违。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副将总是提出一些看似合理,实则会打乱整体部署的建议。郭英深知这背后可能是朝中某些势力在暗中捣鬼,但他只能强压怒火,不动声色地周旋,一方面坚持自己的作战策略,另一方面寻找机会向朱元璋密奏这些情况。
与此同时,大宁王府内,朱权也在焦急地等待着各方消息。他一面加强大宁的城防,组织士兵日夜巡逻,修缮防御工事;一面派出多批探子,密切关注朵颜三卫的动向。
然而,几日过去了,燕王的援兵迟迟未到,朝廷的旨意也石沉大海。朱权心中愈发焦虑,坐立不安。
这日,朱权正在校场督训士兵,一名侍卫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禀报道:“王爷,不好了!朵颜三卫又有新动向,他们联合了周边一些小部落,兵力大增,正朝着大宁方向赶来!”
朱权脸色骤变,他立刻召集将领,商议对策。将领们纷纷赶到,看着地图上不断逼近的敌军标记,众人的脸色都十分凝重。
“王爷,如今敌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力悬殊,该如何是好?”一位将领焦急地问道。
朱权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如今之计,只能先坚守城池,等待援兵。同时,咱们可派出小股精锐部队,骚扰敌军后方,打乱他们的部署。咱们大宁的士兵,平日里刻苦训练,装备了火铳、弓弩与长刀,只要坚守住,定能等到转机。”朱权深知大宁士兵训练有素,且装备了洪武年间的精良兵器,只要指挥得当,定能坚守到援军到来。
众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各自领命而去,准备迎敌。
朱权回到王府,心中仍在担忧局势。他深知,此次大宁面临的危机前所未有的严峻,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沈书瑶看出了朱权的忧虑,她轻轻握住朱权的手,说道:“王爷,别太担心了,咱们一定会度过这次难关的。燕王定会出兵相助,朝廷也不会坐视大宁沦陷。”
朱权看着沈书瑶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轻轻点了点头,说道:“瑶儿,有你在我身边,我便安心许多。你那些新奇的想法,总能给我启发,可你从未与我说起,这些奇妙的知识究竟从何而来?”
沈书瑶微微一愣,犹豫片刻后,缓缓说道:“王爷,实不相瞒,我自幼被一位云游四方的奇人收养,他学识渊博,精通医道、算术、机关之术 ,甚至知晓诸多前朝秘辛。我跟着他四处游历,见识了世间种种,这些知识便是他传授于我的。只是他行事低调,从不愿被人知晓,所以我之前未曾提起。” 朱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沈书瑶的话信了几分,心中也对她背后那位奇人充满好奇。
在大宁王府,朱权依旧在为应对危机而忙碌。这日,他接到朝廷旨意,得知郭英将率领精锐骑兵前来支援,心中稍安。但他也深知,朝廷此举既是为了平定叛乱,也是对他的一种监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沈书瑶在王府中利用现代知识,协助医官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外伤药膏,对治疗士兵们在战斗中受的创伤有显着效果。她还组织王府的女眷们,赶制了一批保暖的棉衣,准备发放给前线的士兵。大宁地处北疆,冬季寒冷,士兵们在前线作战,急需保暖衣物。
朱权得知此事后,来到沈书瑶的住处,看着忙碌的女眷们和堆积如山的棉衣,心中满是感动:“瑶儿,辛苦你了。有你在,本王真是如虎添翼。”
沈书瑶微微一笑:“王爷,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能帮上忙,我就心满意足了。”
而朱棣在北平,得知郭英将支援大宁后,心中暗自警惕。他深知郭英深受朱元璋信任,其到来可能会改变大宁的局势。他与徐氏商议后,决定加快北平防御工事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巡逻,防止北元趁机偷袭。
深夜,朱棣屏退左右,与徐氏在书房密谈。朱棣神色凝重,低声道:“夫人,此次大宁危机虽解,但朝廷对藩王的猜忌只会加深。咱们需早做打算,暗中扩充军备,广纳贤才,以备将来之变。”
徐氏秀眉微蹙,轻声回应:“王爷,此事千万不可大意。我已安排绝对信得过的心腹,以帮附近村庄修建灌溉水渠的名义,招募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每次招募不超过十人,分散安排到不同的偏远山谷中训练,每个山谷只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官,严格限制训练时间和活动范围。购置兵器时,联系了城外三家不同的铁匠铺,每次只让他们打造少量兵器,分批次秘密运到山中隐秘的山洞里存放,洞口用巨石和树枝伪装。粮食则存放在城中最隐蔽的地窖,账本由我亲自保管,每日深夜核对,绝不让外人知晓。府中之人,我逐个面谈,稍有风吹草动,咱们便能及时应对。”
此后,徐氏不仅在暗中筹备军备事宜,还频繁与朱棣的幕僚们交流。一天,她将几位核心幕僚召集到一间密室。幕僚们神色各异,有的焦虑,有的谨慎。徐氏微笑着看向众人,轻声说道:“诸位先生,王爷心怀大志,咱们如今虽处艰难之时,但只要齐心协力,必能成就大业。”
一位幕僚忧心忡忡地说:“王妃,如今朝廷对王爷多有猜忌,咱们行事处处受限,这可如何是好?”
徐氏目光坚定,缓缓说道:“越是艰难,咱们越要团结。王爷在外征战,府中事务就靠诸位与我共同支撑。日后若有分歧,咱们在这密室中畅所欲言,但出了这门,必须保持一致。”她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幕僚们原本有些涣散的精神为之一振。此后,幕僚们更加紧密地围绕在朱棣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郭英率领精锐骑兵抵达大宁后,朱权亲自出城迎接。在王府中,两人进行了一番密谈。郭英表示,自己此次前来,是为了协助宁王平定叛乱,一切以大局为重,希望朱权不要有顾虑。朱权心中虽对朝廷的安排有所不满,但也明白此时不是计较的时候,他表示愿意全力配合郭英作战。